雷沙其拉 陈永春
摘 要:历史与文学的结合成就了古典小说中的历史叙事的艺术性。蒙古族本子故事《殇妖传》中的故事内容及叙事背景都具有历史性。对历史故事的叙事艺术上表现出显明的虚实结合的特征。这种虚实结合的叙事特征具体体现在作品中的地名、职官、人物形象设置上,形成了蒙古本子故事借鉴与创新的叙事风格。
关键词:《殇妖传》;叙事艺术;虚实结合
蒙古族文学史上的本子故事《苦喜传》《全家福》《殇妖传》《邪僻传》《羌胡传》(上、下册)称之为“五传”或“说唐五传”。“五传”是以内蒙古东部地区传统说书艺人口头形式讲的本子故事为蓝本,以唐朝人物故事为题材,采取章回小说形式说唱的文本。第三部《殇妖传》由九十回组成,其故事内容接续前两部故事《苦喜传》与《全家福》讲述了太子李天继位后,西燕国王铁崇海长期思谋夺取中原,遂联合吐蕃、突厥、羯黎汉等国出兵反唐,又得到铁叉山、马鞍山众妖道相助,给唐朝君臣及征剿大军带来种种困难。后昆仑山、云蒙山众仙下山,助唐降妖而平定了西域的叛乱。在故事的最后丞相王聪于缅庶地区将皇帝李天母亲张月英绝望诗歌带回京城,冤情大白,以李天母子相认而告终。蒙古本子故事《殇妖传》是以唐朝故事为内容,借用唐朝历史背景,以虚实结合的创作方法来创作出的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
《殇妖传》以唐代时期的战争为主历史背景和为了平叛乱而君臣同心,抵御外力的故事内容都能看出《殇妖传》把历史叙事融入文学作品当中,在“真”的基础上用“虚”来加以补充和完善让作品更具有影响力、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殇妖传》的这种虚实结合的历史叙事艺术主要表现在作品中的地名、职官、人物形象设置上。
《殇妖传》中出现的地名共有88处,如东辽、南越、光禄寺、蒲城、太原、荆严关、突厥、吐蕃、白帝城、临潼关、对嵩关、浙江、西域、铁凤成、完君山、武华山、唐国寺、京城、保州、远州、渝关、柴州、川云关、武青山、龙州、铁叉山、长安、云蒙山、昆仑山、终南山、海州、中原、珲奇山、西平关、绝虎山、石城、珲奇关、匈奴、东辽、南越、青州、崎嵘、肥城、隋凤山、善春山、兴州、临南山、羌胡、潼关、山东、偰僻国、峨眉山、江南神州县、汜水关、翰林院、禹城等。
在《新唐书》四(志)地理一到地理七及《旧唐书》五(志)地理一到地理七中,主要记载了唐代的地名,经过仔细查阅和对比研究在《新唐书》与《旧唐书》中有明确记载着,海州:海州東海郡,上。土貢:綾、楚布、紫菜;太原:太原,赤。井苦不可飲,貞觀中,長史李勣,架汾引晉,水入東城;翰林院:學士之職,本以文學言語被顧問,因得參謀議、納諫諍,其禮尤寵;而翰林院者,待詔之所也;长安:長安,赤。總章元年析置乾封懸,長安二年更省;潼关:贞观八年徙治弘農,有潼關;禹城:禹城。上。本祝阿,貞觀元年省源陽懸入焉。山东:黑闥復振,廬江王瑗棄洺州,山東乱;吐蕃:天寳盜起,中國用兵,而西河,隴右不守,陷于吐蕃;京城:上都,初曰京城,天寳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載曰中京,上元二年復曰西京,肅宗元年曰上都;蒲城:咸亭二年,析富平,華原及同州之蒲城,以故土門縣置;石城:貞觀元年,省徐州之諸陽入焉。有西句山,一曰石城;昆仑山:西十五里有興聖皇帝陵,七十里有洞庭山,出金。有崑崙山;浙江:其大川,湘、灨、沅、灃、浙江、洞庭、太湖;杭州:杭州餘杭郡,上。土貢,白編綾、緋綾、縢紙、木瓜、橘、蜜薑、乾薑、牛膝;江南:蠻隸,江南者,爲州五十一,隸嶺南者,爲州九十二;西域:西域府十六,州七十二;黄河:西受降城,在豊州北黄河外八十里,管兵七十千人,马七千百疋;保州:保州天保郡,下。[1]
《新唐书》与《旧唐书》的资料证明,《殇妖传》中以上18个地名是在唐朝时期真实存在的地方,另外70个地名在《新唐书》与《旧唐书》中没有出现。可见《殇妖传》的地名设置不是完全虚构的,而是在唐朝地名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文学地名。
历史与文学的结合成就了历史叙事的艺术性。古典小说无论是旨在“发明神道之不诬”的明了的事实记录,还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姑言之姑听之”的藝术虚构,都始终贯穿着悠远而深邃的史学关怀。更进一步地说,这些或实录或虚构的文字——小说在作为历史的载体而成为备忘录的时候,本身就已经融入了历史的滚滚巨浪,只不过,它们是具体化了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正是由于小说的存在,历史才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2]在小说成为历史的载体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种创作方法,其中虚实结合就是最典型的一种。
《殇妖传》中的虚实结合的叙事特征还表现在官职名称的设置上。《殇妖传》中出现的官称有皇帝、吏部尚书、先锋、总兵、参军、驸马、学士、校尉、军师、镇西将军、太监、海王、大司马、羽林军、太尉、丞相、太子、统领、尚书令、贤妃、元帅、都督、将军、汉中王等40个职官称谓。
在《新唐书》四/五(志)百官一至百官四中有以下11个官称有记载,都督:都督、刺史、都護、節度、觀察使,則奏功過狀,以覈考行之上下;吏部尚书:自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徵以祕書監參預朝政;参军: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羽林军:武德初,始置軍府,翊驃騎、軍騎兩將軍府領之。析關中爲十二道,三年,更以萬年道爲參旗軍,同州道爲羽林軍;校尉:王府執仗親事、執乘親事及親勳翊衞主帥、校尉、直長、品子、雜任、飛騎,皆上、中、下考,有二上第者,加階;学士:學士,掌詳正圖籍,教授生徒;尚书令:尙書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領百官;贤妃:唐因隋制,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太师: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各一人;驸马:諸王、大長公主、長公主親,本品;嗣王,郡王非三等親者,亦視五品;駙馬都尉,視諸親;将军:上將軍各一人,從二品;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二人,從三品。[1]
《新唐书》资料证明,以上11个职官是唐朝时期使用的职官称谓,其它职官名称在《新唐书》中没有出现。由此可以看出,《殇妖传》中的有些职官名称是模仿或借鉴或结合唐朝职官名称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
在小说创作中,最能吸引读者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主要还是人物形象,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所以真正的經典名著都离不开典型的人物形象。[3]《殇妖传》中不管是在人物形象设置还是人物特征塑造上也都表现出显明的虚实结合的叙事特征。
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殇妖传》中出现了主要以李天、徐世黎、王聪、袁庆、杨庶远、韩平、魏广、薛嵩、岳鸿、秦龙、罗猛、尉迟显德、程四海、为代表的225个人名。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物中的一些人与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说唐全传》中的一些人物之间有承接关系。主要有李子晖是李渊八世孙、李天是李渊九世孙、程四海是程咬金九世孙、尉迟显德是尉迟敬德八世孙、薛嵩是薛仁贵八世孙、秦龙是秦叔宝九世孙、柴树龙是柴绍九世孙、华吉是华佗二十三代孙等关系。以上说的李渊、程咬金、尉迟显德、薛仁贵、秦叔宝、柴绍、华佗等人不仅是在《说唐全传》中出现的,而且根据《新唐书》列传第二至列传五十九,其中的李渊、柴绍等人是在唐代真的存在的。因此,《殇妖传》在人物名字的设置上也不是盲目虚构,而是在历史人物的基础上加以虚构并借鉴与模仿中国古典小说《说唐全传》等创作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人物特征的描写上,《殇妖传》与《说唐全传》有一定的相似性,表现出了虚实结合的叙事特征。在中国古典小说《说唐全传》中对人物特征的描写有,单雄信:“(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身长一丈,面若灵官,青脸红须,性同烈火,声若巨雷,膂力最大,使一根金钉枣阳槊,有万夫不当之勇。”杨林:“面如傅粉,两道黄眉,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善使两根囚龙棒,每根重一百五十斤,有万夫不当之勇。”秦琼:“身高八尺,两根金装锏拿于手中,身材凛凛,有万夫莫敌之威风。”伍天锡:“身高一丈,腰大十围,红脸黄须,使一柄混金挡,重有二百多斤,有万夫不当之勇。”尉迟恭:“身长一丈,腰大十围,面如锅底,一双虎眼,两道粗眉,腮边一排虎须。善使雌雄两条竹节鞭,有万夫不当之勇。”[4]
而在《殇妖传》中的关于人物特征的描写有,韩保:“身高八尺开外,身穿金盔金甲,骑于黑马,手持钢鞭,甚是威武。”张田:“实身高九尺开外,面如重枣身穿金盔甲,手持钢叉,甚是威武。”薛斗:“三尺多高身材,面色如灰,鹤发皆红,头戴铁斗冠,手持双剑。”窦保春:“身高八尺,面如冠玉,文武双全。”尉迟显德:“身高八尺有余,面如锅黑,手持钢枪。”吉宗华:“身高丈余,面如黑炭,身着金甲,手持大棍。”于吉:“身高五尺,面如冠玉,日行八百,身穿绣花白缎衣,绣花红缎裤,头裹缘缎。”张和:“身高五尺有余,面如黑染,步行如风,黑缎裤,手持竹节长枪。”[5]经《说唐全传》与《殇季涛频一点给读者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反映出《殇妖传》在吸取《说唐全传》等中原说唐故事的人物刻画方面的经验,形成了蒙古本子故事新的叙事风格。
纵观上述,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意蕴,理解叙事艺术,用考证分析的方法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虚与实,对于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者都有重要的意义。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而现实生活是从历史发展演变过来的,《殇妖传》不是对历史和现实生活原封不动的复制,而是作者经过选择、提炼、概括等一系列环节,对生活中的真真假假调动艺术手段,从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因而必然造成艺术作品中的虚实结合现象。《殇妖传》没有对历史进行直接的平行叙事而是进行虚实结合的艺术性叙事而创作出了蒙古文学史上令人瞩目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 欧阳修(宋),宋祁(宋),等.新唐书[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959-1119+1181-1321.
[2] 胡正伟.被漠视的存在——中国古典小说历史意蕴探赜 [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3] 王兆胜.《金粉世家》与《红楼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4] 说唐全传(汉文版)[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5] 殇妖传(汉文版)[M].海宝龙,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雷沙其拉(1991—),女,内蒙通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2014级研究生,从事蒙汉文学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