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 张冬燕
当中小学科研工作遭遇了“人人有课题”“校校有课题”“人人都是科研工作者”的教育科研大跃进的尴尬之后,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可谓 “举步维艰”。如何打破基础教育科研的瓶颈?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自2008年开展“中小学生命化教育体系的研究与构建”的课题研究以来,秉承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在2013年起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强力推进小课题研究策略,并将此策略推进作为教育科研工作开展的基础,有效解决了教育科研工作的瓶颈问题,收到了显著效果。
两个结合与两条线索
小课题策略开展注重两个结合的思考路径:与立足学校实际工作开展相结合,与学校承领的科研课题研究开展相结合。小课题策略的开展抓住两条线索,即以科研为线索、以工作为线索。以科研为线索:立足本校科研课题,将总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子课题,在子课题基础上再细化分解为小课题,小课题研究的集合即是子课题研究成果,子课题研究的集合即是承领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责任分工,学校将责任分解到各备课组、教研组,再由备课组、教研组分解到教师个体。以工作为线索:以“意识转化为能力”为战略核心考量,立足本职工作,将重点工作分解成一个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为小课题,而最终小课题叠加即是学期或者是学年度工作汇总。
清晰的思路与明确的线索给教育科研工作带来了全新的理解——难度降低、意义加大、效能彰显,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个性化与常态化
原有的课题研究往往忽视教师的多样化以及个性化要求,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内涵难以得到挖掘和发展,必然影响参与研究的热情。而小课题研究目标很明确,完全出自教师自身的需要,基于解决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满足教师的个性需求。例如,高中生物教研员的小课题《对哈尔滨市常见绿化植物的调查》就是源于在基层学校教研时,发现教师们有这样一种经历:总会有学生带来一些花、草问老师叫什么名字;身边人总是把生物教师当成生物分类专家,兴致勃勃地来咨询……但由于许多植物大家并不认识,生物老师也常常叫不出名字。于是,就萌生了研究一些哈尔滨市常见的绿化植物以指导生物教师提升植物分类方面的专业素养的小课题,很多生物教师也积极参与,用“随手拍”的方式搜集,用研究的方法整理,最终课题组利用一年的时间,编辑出一个适用于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小读本”。这种源于参与教师的内在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才是教师开展科研课题的原动力。
小课题研究工作成为规定动作,是工作新常态。为保障小课题研究质量,香坊区成立了小课题研究管理工作小組,并制定了《香坊区中小学校小课题研究管理方案》,固化了小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教师进修学校各学科教研员、各部室也根据自己的职能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小课题研究。同时,为了支持和鼓励小课题研究特别出台了《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小课题研究奖励方案》,使小课题研究工作成为进修学校研训人员的规定动作,成为了工作新常态。
问题最小化与效果最大化
小课题研究将问题最小化。小课题切入点和开口都很小,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一点或某个细节,如提问技能、课堂作业布置。这些都是众多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遭遇的最为真实的难题,是影响着教师顺利组织教学活动的现实问题。另外,小课题的研究周期短而灵活,根据工作性质,以一学期至一年为期限。
小课题研究让教师回归本属。对于研培人员来说,彰显了“研究是本属,学术是尊严”的价值取向。对于基层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来说,真正成为课题研究主体,学校真正成为主场。小课题研究助推校本教研工作的转型。小课题研究策略,促使学校的校本教研由单一走向混合。围绕培训模式、课堂教学、德育活动、课程资源等为主要内容进行的多样性研究扩充了校本教研的内容覆盖面,有力促进了研训工作的实效性,实现效果的最大化。
2013年开始,香坊区小课题研究策略全面铺开,全区中小学校共有四百余项在册小课题,其中二百余项予以结题。优秀科研成果超过以往,最重要的是焕发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热情。实践表明,小课题研究能使教师通过关注自身问题的解决和经验的提升而让教育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是针对当前的教育科研现状,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一项重要破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