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卡《幻想圆舞曲》创作分析

2015-05-30 15:46喻宗倩
北方音乐 2015年8期

【摘要】著名的管弦乐作品《幻想圆舞曲》,凝聚了格林卡多年来对民族音乐创作的探索,预示了舞曲这一元素在俄国音乐作品中的特殊地位,在整个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格林卡;创作分析;《幻想圆舞曲》

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M.I.Glinka,1804—1857)是俄国音乐历史上第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作曲家,19世纪俄国民族乐派的创始人。《幻想圆舞曲》是格林卡管弦乐作品的其中一部,3/4拍,舞曲风格。本文将以《幻想圆舞曲》的钢琴谱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乐曲曲式结构的剖析,进一步了解格林卡这部作品的创作手法。

全曲共有十一个部分组成,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为舞曲连缀形式的回旋曲式,曲式结构图如下:

引子(1—9小节),b小调,结构可细分为“2+2+4+1”的形式,为上行的音阶式进行,起始点相同,而落点却逐层提高,最后一小节休止。

A(10—83小节)是单主题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为A+B+A1+补充。其中A为两句体平行乐段,结构为12+12,调式从b小调转到D大调;B为开放乐段,结构为6+6+6,旋律由D大调转到b小调,并且结束在b小调的属和弦上;A1为A乐段的变化再现,开头相同,末尾以音节式上行材料的两次模进加以变化补充,作曲手法一气呵成,直至第71小节形成终止,完成回旋曲式主部的称述。

B(84—100小节)由C、D两个乐段构成,其中C为平行两乐句乐段,结构为6+6,D大调,分别是半音上行、下行、级进等动机的结合;D为两乐句乐段,结构可分为6+7+2,后两小节为单音式连接。

A1(111—136小节)是主部主题的第一次再现,在这里由以前的单三部曲式缩减为乐段,与A1乐段基本相同,只是在乐曲第130和第133小节分别加入了两次终止式进行作为补充。

C(137—184小节)为有再现单三,第一乐段的结构为8+8,G大调——D大调,主题为和弦分解式琶音进行、半音下行以及音阶式下行的综合;第二乐段的结构和第一乐段一样,结束在G大调的属七和弦上,形成开放结构的乐段,为第169小节C 部分的单三部再现做准备,再现段为完全再现,仍为8+8的结构。

A2(185—217小节)是主部主题的第二次再现,该部分为主部单三部曲式结构中B乐段的再现及其展开,因其自身带有反复及舞曲特性,并不像一般的展开那样多变和不稳定,和声为逐层递进的功能性进行(如:第197小节:DD7-DⅦ7-t6,第203小节:DⅦ7/S—S—DD7—K46)。

D(218—265小节)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首段G(218—229小节)为4+8的结构,随后又进行了一次变化重复,变化是在第二乐句上,该乐句的前半部提高了三度,中段H(242—253小节)是平行两句体乐段,结构为6+6,再现段G1(254—265小节)是首段中变化重复的部分,结构仍为4+8。

A3(266—297小节)是主部主题的第三次再现,由一个乐段构成,结构为12+20。298—300小节是一个小的连接,用前面的下行音阶进行移调到A大调上,形成A大调属和弦,为下一插部E做准备。

E (301—399小节)为没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其中第一段(301—312小节)为中低音区的凹形音调与下行音阶式进行,调性为A大调,结构为6+6,第二乐段(322—339小节)为三句体开放结构,6+6+6,调性为﹟f小调,第三句转为连接。

C1(340—394小节)为前面第二插部C的变化再现,其中首段和中段与前面相同,再现段的后句与主部A4的再现形成重叠式闯入结构,由C的再现段的持续音形成的乐句一直贯穿到第394小节,与主部A4形成了长达12小节的重叠,而插部则形成了一个没有终止的开放的结构。

A4(383—404小节)是主部主题的第四次再现,乐段结构,12+10,在第383小节的插部C1还没有结束的时候,A的主题已经在内声部隐隐出现。

F(405—458小节)为乐段及其变化重复,第一段为aa1bb1式乐段,结构为6+6+6+6,第二乐段前半部分右手提高了八度,后面做了变化,结构为6+6+6+12.

尾声(459—482小节)是整部作品乐思的综合,其中第459小节是终止式(Ⅴ-Ⅰ-Ⅴ的进行),第464小节为A乐段主题动机的回忆,和声以重属功能组和下属功能组为主,第470小节为属音持续下的向上推进进行,在终止四六和弦上持续了七小节后,由属七和弦到达主和弦,运用A乐段的补充下行音调结束整部全曲。

参考文献

[1]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鲁燕玲.影响格林卡音乐创作的几个主要因素[D].西北师范大学,2011(05).

作者简介:喻宗倩(1993—),女,河南信阳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