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芳
【摘要】音乐与文学表面上各自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本文通过浪漫主义时期杰出音乐家弗朗兹·李斯特与文学的渊源来论述音乐与文学这两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美感及感悟,以提高对音乐与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音乐;文学;李斯特;文学性
音乐与文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同属艺术门类的范畴,音乐用音符的律动令听众感性的去认知,而文学则运用文字的描述去揭示精神世界。它们看似是殊不相关的两种文艺类型,然而,从艺术的本质上看,它们都是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实际体验,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与方式去进行艺术创作。本文通过试图通过音乐与文学的实践探索,来阐述两种艺术的共性与比较,并通过柏辽兹、李斯特的音乐创作做一些探微,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而标题音乐作为明确结合两种艺术形式的音乐作品,无论从性质、发展的历史上看还是从音乐家的选材、创作动机、创作过程来看都与文学的思维、思潮、创作方法、作品有密切联系。它产生于音乐与文学靠拢的倾向,发展于音乐与文学联系的高潮,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文学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特点。
一、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非常重要的音乐体裁之一。十九世纪的音乐家们十分重视音乐与其他因素的完满结合,例如诗歌、音乐、绘画等各个方面,这使得音乐的内涵得到升华,同时也扩大了音乐的具体表现力,缩短音乐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在追求过程中在标题音乐的领域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认为“艺术就是哲学”艺术像哲学一样能够给予人们以思想影响,也认为不同的艺术之间具有很的共同性和一致的目的性。因此,他们很重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结合,追求姊妹艺术之间的互相融合,并且着力挖掘和发挥音乐的更多方面的表现性能,从载体形式到具体表现手段都有革新与突破。浪漫主义反对尊崇理性,歌颂本能和情感。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的创作不仅是自由的,而且是却不失艺术性的主观描述,不再像过去的古典主义时期一样只是单纯的客观的对音乐的叙述,与诗歌里大量出现的人称代词“我”相似,作曲家努力赋予音乐新的生命,因此具有强烈自我感情的音乐就出现了。
这里所讲的“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家们依据文学故事、诗歌、历史、绘画等具体的艺术形式进行具有音乐形象的描绘,并且以文字或标题阐明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器乐作品。李斯特为此下的定义是:“作曲家用使人易于理解的文字写成的序言,放在一首器乐曲前,用于防止欣赏者错误的解说,而使他注意到全曲或曲中某一部分的诗的境界。”简单的说,就是有文字做标题的音乐。而这类音乐与其他音乐作品又不尽相同,虽然运用文学作曲作为创作基础,但其构思则是根据音乐发展的艺术特征进行创作作为基本线索。作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音乐家之一的弗朗兹·李斯特所创作的标题音乐,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李斯特标题音乐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是同比其他的作曲家不同的,他所表现的是运用概括性的对音乐对象进行大致的描绘,而不是一点一滴的进行细致的讲述,因此,对于李斯特来说,他在音乐结构方面的场景描述十分重视。而音乐与文学的相互融合所赋予的感染力是巨大的。
二、李斯特标题音乐的文学性
李斯特的标题音乐十分众多,并给予了十分浓厚的文学性意义,不论是交响乐还是钢琴曲都是在但丁、歌德等文学大师影响下创作的,他力求在音乐中阐明他关于伟大的诗歌—但丁的《神曲》和歌德的《浮士德》的思索。李斯特对标题音乐的发展的重要性决不能低估。如同李斯特自己指出的:“由于音乐和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依靠这种联系并运用这种联系,音乐便能达到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所交织成的一个焦点。而李斯特的标题作品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他的十三首交响诗都有明确的文学性标题,明确的指示出它们与文学、绘画、戏剧、传说等的密切关系。如《匈奴战役》来自于绘画,《玛捷帕》是根据雨果的同名诗歌所创作;《哈姆雷特》则是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普罗米修斯》与《奥菲欧》则是与希腊神话相关,等等。这些作品虽然是单乐章,但他们的结构常由标题内容来决定,并且保留了奏鸣曲式的某些特征,然而几个对比的段落又似交响曲套曲形式浓缩而成的,运用“主题变形”贯穿与发展,使音乐获得统一而又戏剧的发展。
舒曼曾说诗人:“他们想凭借标题就解释诗篇的含义——为什么音乐不能这样做呢?”李斯特的标题音乐则可以揭示性的描绘了一幅幅不一样的美丽画卷,他与柏辽兹的交响乐不同,没有对每个乐章进行细致的描述,而是配有如诗似画的文学标题,企图表现一般概括性的思想,他的标题音乐充满着戏剧性的,加之震撼的配器效果,令人在感官与试听方面应接不暇,不仅仅是因为李斯特在标题音乐的贡献极大给予的较高评价,更是由于他拥有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和他将标题音乐与文学创造性的进行了新的发展,通过作品中的内容与艺术形象对音乐进行哲理性的概括与描绘,在这一方面,他的交响诗更多的是继承和发展了贝多芬的交响乐传统,其目的也是为了概括哲学思想的,具有象征意义,赋予哲理性。这种偏理性的创作手法也更多的影响了他其他领域的创作。
在李斯特的十三首交响诗作品中《前奏曲》与《塔索》可谓是经典之作。这些曲子以单乐章的形式在一个基本动机的贯穿下发展,是一种更适合浪漫主义理想风格的音乐体裁。《前奏曲》的创作本是源于李斯特的一首未出版的男声四部合唱曲的一段引子,而词作者则是法国著名诗人约瑟夫·奥特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李斯特才决定把这个引子作为交响诗的体裁创作,同时他又找到了一个相对应的“标题”内容的诗篇,即法国诗人拉马丁的诗歌《前奏曲》作为此曲的说明。这首诗歌本身表现了一种对于人生的沉思,把对美好生活的田园式向往和对生活坎坷不堪的战斗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紧张与舒缓的气氛相互融合,这同样是与李斯特音乐共同的地方。但李斯特运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将音乐尽可能的运用抽象艺术表达,留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却又不失标题意义。而且每个新的变形往往都是和标题内容相关的,因此作品整体效果非常严谨。在调性布局方面打破了传统,将音乐文学达到统一。李斯特本人也曾谈到,“标题的任务不外是事先向听众揭示出促使作曲家写出这个或那个作品的内在动机,以及作曲家力图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虽然,在作品写成以后列出标题,借以解释器乐作品的感情内容这一做法是幼稚的,而且往往是枉费心机的……但天才一大师们毕竟还是自己作品的主人,他永远是在一定印象的影响下写出这些作品,而后又打算使这些印象深入听众的心灵的。”《塔索》是李斯特第二首交响诗,是为纪念歌德诞生一百周年而创作的。《塔索》的副标题是“哀愁与胜利”也道出了这首交响诗的中心思想,讴歌黑暗后的光明。除交响诗外,李斯特还写了标题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和《但丁交响曲》等其他管弦乐作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李斯特交响诗的标题中所蕴含的哲理性文学性是共存的,这也使得他与其他作曲家创作的标题性作品形成鲜明对比。他这种标题性是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的,往往运用具体的事例向人们娓娓道来,发人深省并耐人寻味,这种奇妙的结合令他的作品散发着异样的光芒。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追求自由创作的形式,在这种新原则的推动下李斯特并没有放任,他只是与古典主义结构形式不同,更加创造性的乐思去完成一部作品,虽然给人一种不守规矩的外在感受,但是又同时可以与文学、绘画等相关联,并且概述性的阐明了作品的内在思想。在西方音乐史中,李斯特占据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其中许多作品今天的音乐舞台上仍十分活跃,这同样源于他作品的创造性,特别是充满着浪漫主义文学与哲理性的统一原则。如同李斯特自己指出的:“由于音乐和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依靠这种联系并运用这种联系,音乐便能达到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所交织成的一个焦点。”李斯特在标题音乐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而且也启发着十九世纪其他的作曲家们,不断创造出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美妙旋律与篇章。
注释:
①许凤.音乐语文学的完美结合——罗伯特·舒曼标题音乐的文学思维分析[J].安徽师范学院学报,2010-05-29.
②张前,王次沼.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③张洪局,张洪模,张宁.李斯特论柏迁兹与舒曼[M].北京:音首乐出版社,2005.
④⑤同③.
参考文献
[1]余志刚编著.西方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美)保罗·亨利·朗/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