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子禄
18世纪70年代的启蒙运动波澜壮阔,不仅席卷法国,而且震爍欧洲,影响弥远。这时,古典主义音乐进入盛期。莫扎特,这位西方音乐史上的旷世奇才、乐坛天使,沐浴着新思想的光泽,用其笔下极富变化的音符,谱写出众多扣人心弦、弥久不衰的乐章。莫扎特用心灵、生命谱写的不朽乐章,为德国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以莫扎特奏鸣曲K331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莫扎特的音乐创作背景,及作品的曲式结构、调性调式、和声、主题旋律等创作技法的深入研究,从中充分认识莫扎特音乐深刻的音乐内涵,由此引出对古典音乐价值的延伸性思考。文章创新之处就在于音乐美学思想在其中的渗透,架起了作曲技法与音乐风格的桥梁,从对作品创作技法的具体研究,抽象概括出莫扎特音乐的风格以及其中不为人熟知的深刻的音乐内涵。创作技法的研究、音乐内涵的理解,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古典音乐所蕴涵的永恒的艺术价值。
二十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表演解释的重要性。作为作曲家和听众中介,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表演解释在音乐理解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对于早期音乐作品的表演解释成为了音乐表演者和音乐研究者的热点话题之一,比如对莫扎特钢琴作品装饰音的弹奏方法、踏板的运用、分句的划分、弹性速度的处理等等。可以说,越来越多的音乐研究者开始研究与表演解释相关的问题。莫扎特作为古典音乐家的代表之一,“他是世界乐坛上极为罕见的、早熟的天才”。
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位旷世奇才,他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近六百部作品,并且在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室内重奏、宗教题材以及娱乐性的器乐曲、舞曲等领域里他都写出了非常优秀的作品。他研究、借鉴了其前辈或同时代大师们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手法。他音乐的气质、感情、整体的风格则是他所特有的,作品的形式和技巧也是在溶合、消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完善,达到了高超的境地。他的和声语言是古典派大小调和声的典范,在简朴的功能和声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并且有大胆的创新。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以时间主要划分成四个阶段。
1.萨尔兹堡时期的奏鸣曲:共6首(K279、K280、K281、K283、K284,创作于1774—1775年间)除K284是在慕尼黑创作的,其它是在家乡萨尔兹堡创作的。总体风格是乐观的,但出现了一些忧郁的情绪,这种忧郁只属于青年时代在人生旅途上初次感到某种淡淡的惆怅和烦恼。
2.曼海姆时期的奏鸣曲:共2首(K309、K311)创作于1774年—1777年间,是莫扎特旅行途中受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创作的。德国的曼海姆乐派是新兴的交响乐中心,尤其是音乐发展的逻辑性和音响力度的幅度上,是当时音乐发展的楷模。莫扎特对音乐极其敏感,可以迅速地吸收他觉得优秀的素材,受此影响,这两首奏鸣曲情绪变化幅度较大,对比强烈。
3.巴黎时期的奏鸣曲:共5首(K310、K330、K331、K332、K333),创作于1778年,旅行巴黎时,是莫扎特生活、思想感情、创作上的转折,标志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全面成熟。在巴黎时期他经历了人生最痛苦的时期,母亲去世,在巴黎受到冷遇,他已不再是当年的“神童”,他必须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要让痛苦向阴影一样掠过。他最美的音乐表达中有时也暗含一种心如刀割的凄惨,只因莫扎特是个天才的旋律大师,他把内心的悲苦用优美的旋律掩盖起来,呈现出来的永远是纯真美好,这种表达方式及独特的音乐语言在西方音乐史中绝无仅有。
4.晚期时期的奏鸣曲:共4首(K533、K545、K570、K576),创作于1778年—1789年间。这一时期莫扎特去了莱比锡,接触了巴赫的作品,因此出现了复调因素。这一时期是莫扎特生活比较困难的时候,但这一时期的作品带有明显莫扎特清澈、明亮的气质,生活中艰难困苦在华丽的音符跑动中化为乌有。
作古典主义的音乐大师,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与概貌不会在这一部作品中完全显露出来,但通过对这部作品弹奏的理解,至少为了解他作品情感表达提供一个认知的契机,即我们在演奏或欣赏莫扎特音乐作品时,除了对音乐作品本身有足够的了解之外,还应对处理作品的手法有详尽的理解诸如演奏中的触键感觉,音乐进行中所要追求的音色,以及各种音色对音乐内涵表达的作用等,都要加以深刻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莫扎特的音乐在洋洋艺海中显示其独有的精神魅力 。
参考文献:
[1]卡尔巴特,朱雁冰/李承言译.《莫扎特:音乐的神性与超验的踪迹》[M].上海:三联书店,1996
[2]傅敏.《傅聪:望七了!》[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
[3]赵鑫珊.《莫扎特之魂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12
[4]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郑兴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M].福州: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6][德]W·希尔德斯海姆.《莫扎特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