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精摆怪”探源

2015-05-30 13:00郭慧
大观 2015年8期

郭慧

摘要:“张精摆怪”是河南等地区的一个方言俗语,其产生与古时人们进行巫术民俗活动有密切关系,而清代写实主义小说《歧路灯》中有关民俗事项的描写为探究该词的源起提供了资料,其意义的演化也让我们更好地解到词汇发展的历史。

关键词:张精摆怪;巫术活动;民俗事项;歧路灯

“张精摆怪”是保留在河南等地区的一个方言俗语,至今仍被频繁使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只知其音与意,对这个词语最初产生的背景和源头已经不甚清楚。笔者近来在阅读《歧路灯》时,发现其中有关民俗生活的描写为我们探究民俗语汇“张精摆怪”一词的源起提供了大量可靠证据。《歧路灯》是由清乾隆时期河南文人李绿园用方言创作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小说语言质朴生动,还原了当时人们交际的口语面貌,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同时描写所涉社会生活面较为广阔,为我们了解十八世纪清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世俗生活状况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

“张精摆怪”的省略语为“张精”,作为一个形象生动的方言俗语至今在豫地仍被广泛使用,但在《汉语大词典》中“张精摆怪”一词却并未被收录,只收录有“张精”一词,其释义为:“【张精】方言。逞强,逞能。冯金堂《挖塘》:‘我说不中,都偏张精,有本领哇呀!”其实在河南方言中“张精”有两个含义,一为词典中收录的逞强,逞能义,二则含有行为夸张,装腔作势,装模作样的意思。如豫方言中可以说:“只是轻轻碰了一下,又没有碰伤,别在那大呼小叫张精/张精摆怪了。”这一词汇在历史的沉淀下已深深扎根在人们的交际口语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那么该词最初因何而造,又为何演变为现在的意思,我们且从《歧路灯》这部风俗画卷式的写实主义作品中寻找线索吧。

一路回到楼上,这德喜大声哭起来,说道:“我是该死的人,我两三番见过大爷,想是我不得活了!”老樊道:“小孩子家,张精摆怪的,单管着胡说!”

第五十九回中,小说主要人物谭绍闻因欠下巨额赌债无力偿还便忽寻短见,悬梁自尽,幸而被仆人邓祥、德喜及时发现,在深夜救助主人时,德喜几次看见了早已亡故老太爷的鬼魂,惊吓过度因而大哭起来,爨妇老樊年纪较大,社会经验也较丰富,为劝解安慰德喜便说德喜张精摆怪,自己吓自己。这里的“张精摆怪”便是指行为夸张的意思。而当谭母王氏得知鬼魂出现后,说道:“罢哟,这是他的灵柩放的久了,成精作怪的。以后只打算埋殡事罢。”一个“张精摆怪”一个“成精作怪”同时出现,我们不难发现其相似之处。结构上,两者都是动宾联合,意义上又都与妖精鬼怪有关。成精即变成妖精,作怪即实施巫术,成精作怪的意思较好理解;而“张精摆怪”中的“张”作动词有设置、布置之意,“摆”有排列、放置之意,故根据字面解释,则是布置摆弄神怪的意思。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封建时代,人们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往往会寄希望于神怪,祈求他们的帮助,进行诸如跳大神之类的巫术活动,如何确保神灵能够听到自己的诉求呢?从事巫术活动的巫师们便想出将神灵画在纸上,做成轴画以便他人请神的办法,所以“张精摆怪”最初的原始意应是指布置摆弄神怪画像以进行巫术活动的一种民俗行为。

这种民俗现象在《歧路灯》第十一回“盲医生乱投药剂,王妗奶劝请巫婆”中也有详细描写以证实其确实存在。谭孝移患病,因庸医用药之误病情不断恶化,愚昧无知的妻子王氏不换医看病,却将心思寄托在“请轴子”做巫术上。所谓的“轴子”小说中描写到:“赵大儿斟茶吃讫,把厅槅子关了,挂上轴子。果然轴子上,上下神祗有几十个。王氏拈香磕下头去”由此看见这种画满神灵的轴画在清代是确实存在的,而“张精摆怪”即挂轴画请大神这种民俗事项也确实是普遍存在的世俗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还是人们进行封建迷信活动的第一步和关键的一步。那么这个原本描绘布置神像进行巫术活动的动词又是如何演化引申出现在表示逞强或夸张的形容词呢?

早在远古时代巫术就已产生,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几乎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巫文化。在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无力通过自身努力解决困难时,请求神灵实施巫术就成为无助人类唯一的心理寄托。神灵是无所不能的,“张精摆怪”将他们集中在眼前祈求帮助,使得人们又重新获得了信心。但人类文明是不断向着进步、科学的方向发展的,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巫术的荒谬性,早在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在其《论衡》中就用唯物主义思想对封建神学迷信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他对鬼神法力的否定,对看风水,选黄道吉日和占卜等陋习进行了揭露,提出了“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的观点。人们在不断的经验总结下也慢慢意识到遇到困难只进行巫术是于事无补的,而那些遇事就“张精摆怪”宣称自己能与鬼神沟通解决问题的人是没有真本领的逞强逞能者,故其逞强,逞能之意由此引申出来。此外,以实施巫术为职业的巫师为提高其可信度并保持其职业的神秘性,通常在进行法术时举止异常甚至癫狂。如《歧路灯》中巫婆赵氏:“只见赵大娘打呵欠,伸懒腰。须臾,眼儿合着,手儿捏着,浑身乱颤起来。口中哼哼,说出的话,无理无解,却又有腔有韵。似唱非唱似歌非歌的道。”仿佛显示出神灵附体的样子,但实际上这是有目的的装腔作势骗人钱财的。“张精摆怪”者的这些夸张的异常言行举止就又给这个词语赋予了行为夸张,装腔作势的含义。这些引申出来的意义被人们广泛使用,也从侧面揭示出在封建时期进行巫术民俗活动的普遍性。

了解了“张精摆怪”这一词汇产生的最初指向和意义的引申演化,对我们解释方言词汇和探究词汇发展史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民俗事项与民俗语言的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绿园著,栾星校注.歧路灯[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0.

[2]王继英.巫术与巫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4]袁华忠,方家常.论衡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