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江
【摘要】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创设科学课堂教学情境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前愉悦情境、直观情境、问题情境和迁移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情境 兴趣 能力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4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課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创设情境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能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下面就谈谈如何创设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情境:
一、创设愉悦的课前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实践证明,愉悦、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做到“课一始,趣亦生。”就必须创设愉悦的课前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创设视听情境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产生强烈的震撼作用,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以轻松愉快的感觉。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有关的音乐播放,使学生置身于音乐情境中,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
2.创设游戏情境
创设游戏情境导入新课,能够较好地诱导学生主动地寻求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布置教室情境
自然界是学习科学课的最好环境,有时可以通过布置摆设,将自然环境搬到教室来,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的气氛中学习。
二、创设直观的情境,提高观察能力
创设直观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生动而鲜明、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事物,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自然现象先有一个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形成正确的概念,从而导入新课。
1.直观演示情境
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为了引起学生的遐想、启迪学生的思维,设计演示一些简单明了的实验,也是一种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
2.多媒体呈现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和记忆大都依赖于具体的感性材料,利用多媒体设备,把课本插图或抽象的现象呈现给学生,再结合教师生动的讲述进行教学。
3.观察实验情境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观察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是增长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又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观察能力,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发展、了解、认识,离不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让他们置身于实践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亲自接触事物,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动一动,这样会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促进其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能力
问题在科学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动力。英国哲学家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有一位外籍教师在观摩了中国教师主讲的一节课后,有人请他提意见。老外先肯定了这节课的优点,最后他说了一个小小的缺点。老外的评价一语道破了我国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缺乏真正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的科学教育是一个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道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它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简单地理解,就是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矛盾,继而想问个为什么,想想看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教学活动的成功进行创造良好的氛围。
四、创设迁移情境,提高比较能力
创设迁移情境就是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导入上新课。
如在教《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教师出示一电路板,问学生:“有什么办法使小灯泡变亮?”学生会回答:“合上开关。”教师进一步追问:“假如我把电路开关断开,有没有办法在不合开关的情况下,也能使小灯泡变亮呢?”然后,教师让学生做实验,并说出是什么物体能使灯泡亮起来。这样,让学生在这种新情境中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小灯泡亮与不亮,从而证明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