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权威性的建构

2015-05-30 09:38高良坚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消解新媒体建构

【摘要】互联网已然为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博弈之主战场。意识形态斗争的态势转变是新媒体时代的一个主题,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权威性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之一在此语境下面临着解构与重构的问题。新媒体的开放性与价值观的多元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构成冲击,青年亚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加剧了这个挑战。恪守“内容为王”与“广告为王”是新媒体语境下建构意识形态权威性的两个重要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思政课教师  意识形态权威性  消解  建构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GDJY-2014-C-b05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学科共建项目(GD14XMK06),以及广东海洋大学2013年度人文社科研究立项项目联合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51-02

新媒体是指相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四大媒体而言的第五大媒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它是一个内容不断更新变化着的概念,随着云计算、无线网、智能化新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纵深影响进一步凸显。2012、2013年分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幕课元年和中国的幕课元年,幕课元年的到来意味着网络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合作。学生是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CNNIC2014年7月公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学生仍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25.1%。幕课(MOOC)的突破性发展,大规模的在线的开放的课程免费学习,学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群体,高校的教育教学阵地也因此面临着更加深入细微式的竞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信仰教育和价值观的教育,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幕课的到来使意识形态的竞争已经深入到大学的细胞结构层面,从事人文学科尤其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教师要比科学技术的教师面临更严峻、更复杂的人格审视与灵魂拷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将首当其冲,其权威性遇到了前所没有的冲击与挑战,严重威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因此深入探讨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对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青年学生的理想信仰教育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1.意识形态斗争的态势转变是新媒体时代的一个主题。长期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国际舞台上的力量处于劣势,意识形态的力量也因此成为“下风”。改革开放三四十年的发展使得中国迅速崛起,经济总量从超日走向超美一路攀升。在此过程中无论是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还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都阻挡不了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中国经济发展总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块头”,政治文化的国际力量也在不断提升,意识形态的力量也随之壮大,大有与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并驾齐驱的态势。诚然,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独霸地位已经摇摇欲坠。因为国际金融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性,让“资本主义优越性”不断消解。“华尔街的轰然倒塌,不仅预示着弗兰西斯·福山所预言的‘历史的终结论断之不堪一击,更加印证了长期以来西方世界所标榜的、一直主宰人类发展方向和模式的、不可一世的自由市场经济秩序及其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资本主义不倒的神话的破灭。”[1]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强劲与西方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矛盾危机,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心危机、信任危机及至信仰危机。新媒体语境下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对比由过去的强弱态势向强强态势转变,其斗争也因为互联网传播与交流的便利快捷而变得更加激烈和变幻莫测。

2.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3年习近平主席的“8.19”讲话精神指出,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后做出的一个明确的重要论断,2014年香港发生的“占中”行动事件再次得到证实。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当下中国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推广,改变了中国意识形态传播的传统环境,构成了崭新的意识形态工作场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尤其是意识形态的权威性造成一定程度的消解。

二、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权威性的消解

1.新媒体的开放性与价值观的多元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构成冲击。意识形态的权威是思政课教师权威性的基石。思政教育本身所赋予的是知识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的统一,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根本性区别在于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是构成思政课教师权威性的核心与灵魂。新媒体时代的一个重大特征是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与海量性,传播内容全球化、意识形态全球化。各种思想潮流、各种价值观、各种意识形态可以畅通无阻在全球通行,即所谓的“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资讯无屏障”。新媒体的这种开放多元的特点使得世界各国的不同意识形态在互联网平台搭建的思想市場上竞相博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国国内传统的意识形态独占傲头的权威。其中不泛抹黑主流意识形态,如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在不同平台扩张传播,制造各种话语暴力和谣言,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巨大的冲击。尤为突出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输出的意识形态的侵略和消解,通过所谓普世价值观、大众文化的宣传与教化,利用喜闻乐见的影视表达方式、幕课学堂的教学与教材、音乐光盘、游戏软件,让网民在名称的隐蔽性、内容的隐蔽性、方式与过程的隐蔽性中受到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3]乃至主动、自觉地使用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观进行分析与判断中国的现实问题。

2.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更加突出。新媒体成为青年亚文化与后现代价值观成长的“温床”。文化人类学中的“亚文化”是指某些方面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的群体文化。任何时期社会的文化一般都是由主流文化与诸多亚文化所组成的整体文化范式。高校文化环境中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一直是相伴相生的,不同时期有强弱而已矣。所谓青年亚文化是指“各个时期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文化,它由青年亲身创造,对主流文化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和批判性。”[4]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不同程度地被卷进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和创制过程中,通过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恶搞等,形成一种青年特有的网络语言,消解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诸如社会道德标准被游戏化,调侃“雷锋精神”,恶搞名人图象等,主流文化所宣传的思想观念都被娱乐化、轻松化、戏剧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后现代社会的特质越来越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传播时代在模式建构和总体理念上,似乎无意中融合了后现代主义的动态哲学。”[5]后现代价值观的“解构中心与权威,张扬自我与反对理性”而导致的“后现代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树立三个自信的质疑和解构”、“时间碎片化,因果关系断裂化与去主体化”而导致的“后现代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树立三个自信的消解和放逐”[6]后现代价值观的这股思潮正迎合了青年亚文化形成一股合流,加剧了对主流文化的消解。

三、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权威性的建构

意识形态权威性是高校思政教师权威性的重要内核,是最本源性、最基础的的价值特质。思政课教师所弘扬的思想内容是否先进科学成为了其权威性之本之源,因此权威性的建构首先坚持“内容为王”。同时也要深知新媒体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在一个诸多媒体竞争的时代,在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不对先进的内容进行包装和营销,就有可能养在深山人未知或者知之甚少而失去它应有的价值与魅力进而失去话语权。

1.恪守“内容为王”的原则。“内容为王”是传媒界的初始“信仰”,出自维亚康姆公司总裁雷石东先生所言“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在此,姑且把思政课堂也看作是一个社交媒体的平台,吸引着学生参与这个实体的社交平台的是富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思想,每一节课就是一场精神盛宴或者艺术大餐。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是如何创造出“王道”内容,调配出精神大餐满足大学生的旺盛食欲。“王道”内容当然来自党和国家的思想理论,来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来自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来自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在坚定“三个自信”不动摇的本色上对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进行包容与整合、圆融各方精华以实现优化与创新,这是选好“王道材料”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调配好学生喜欢的“王道内容”,包括学生的喜闻乐见、学生的困惑与迷惘、学生的追求与向往等等。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解决学生的迷惑问题就是“王道”。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分为基础型精神需求、享受型精神需求和发展型精神需求三个层次,而基础型精神需求包括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交际需求,享受型精神需求包括娱乐需求和审美需求,发展型精神需求包括理想追求和信念追求[7]。明确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分类以更好地向其提供精准的“王道内容”,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变革话語权的表达方式与传播方式。语言是课堂话语权表达的实现方式。严肃的语境、高大上的词语、固定的语言体系和科学的逻辑结构是高校思政课传统话语权的鲜明特征,这种表达方式缺乏生动、个性、审美和新鲜感,居高临下的“说教式”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追求平等、新鲜,崇尚个性、审美的要求格格不入。变革话语权首先,使用学生常用的网络媒体语言。最近习近平主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方式,他在2015年元旦给全国人民致词时运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如“蛮拼”“为人民点赞”,一改以往官方的刻板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第二,对“王道内容”进行包装营销。思政课的优质内容也像其他产品一样,参与多元化思想市场的竞争,必须为学生提供最优的用户体验,否则学生用户也会弃之而去。因此,教师要有媒体人的竞争意识把思政课的“王道内容”当成产品来生产和经营,必须遵循思想产品传播的流程和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开发、包装营销,并运用数据分析等手段研究“王道内容”的生产、营销和使用的各个环节以期建立并优化以数据分析为基准的媒体传播模型。包装是“王道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缺少高质量的包装将无法向学生展示“王道内容”的高质量,也将无法传递“王道内容”的全部价值,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一个无限选择的时代,统治一切的不是内容,而是寻找内容的方式。”[8].社会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即后信息化时代,寻找内容的表达方式、传播方式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既要“内容为王”也要“广告为王”。

参考文献:

[1]陈绪新.后金融危机时代必须究诘的几个伦理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8).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20(01).

[3]孙百亮.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术论坛,2009(07):176-178.

[4]征鹏等.网络青年亚文化传播路径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3(09):18-21.

[5]杜骏飞.弥漫的传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4).

[6]高良坚.后现代价值观的影响与当代大学生三个自信的树立[J].新疆社科论坛,2014(02):108-109.

[7]凌石德.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J].湖北社会科学,2014(10):162-164.

[8][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90).

作者简介:

高良坚(1968-),女,汉族,广东茂名人,广东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师,副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消解新媒体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他者的异化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