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重庆”: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

2015-05-30 10:48牟旭
党员文摘 2015年8期
关键词:周勇大后方苦干

牟旭

重庆的地标性建筑解放碑,是这座年轻直辖市的商业中心。解放碑高约26米,曾是重庆市内较高的建筑,如今早已被摩天大楼所包围,被外墙璀璨夺目的国际奢侈品牌专卖店所围绕。

然而,初到山城的游客乃至很多重庆本地人或许并不知道,解放碑的前身是1947年建成的抗战胜利纪功碑,其碑址在抗战后期见证了重庆这座战时“陪都”最悲壮、最顽强的抗战岁月。

伤害不亚于“南京大屠杀”

1938年2月到1944年12月,日军飞机持续对重庆进行不分军事和民用目标的无差别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据统计,“重庆大轰炸”共造成重庆三万多人直接伤亡、6600多人间接伤亡,财产损失巨大。

研究“重庆大轰炸”的权威专家、西南大学教授潘洵说,提起抗战中的日军暴行,国内外对南京大屠杀与731细菌战比较熟悉,而实际上,持续时间长达6年10个月的“重庆大轰炸”带来的战争损害程度并不亚于以上两大暴行。

距解放碑只有10分钟步行距离的较场口,如今成为满是夜店与酒吧的“夜重庆”的中心,这里也是重庆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遗址。

1941年6月5日,日军飞机从傍晚起至午夜连续对重庆实施多小时轰炸,炸毁了位于较场口的隧道部分通风口,导致这个重庆市内的主要防空洞内通风不足。避难的人群因呼吸困难挤往洞口,造成严重踩踏,大量难民窒息死亡。

如今30多平方米的隧道遗址只是当时整个防空隧道的一小部分,每年有近两万人前来参观。

大轰炸影像

曾在美国引起轰动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勇,研究抗战历史已经30年。面对每一次新的发现,这位两鬓花白的教授仍像年轻时一样兴奋。

纪录片《苦干》正是一个让周勇异常兴奋的新发现。《苦干》于1941年在美国首映,于次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从1937年到1940年,摄影师斯科特四赴中国,拍摄了抗战初期的上海、南京、广州、香港、南宁、重庆、兰州、青海等地,记录了日军对中国的侵略、数百万难民流离失所以及大后方城市的生活场景。

《苦干》全程记录了1940年8月19日、20日日军飞机对重庆主城实施狂轰滥炸的过程。影片中,摄影师趴在重庆主城对岸的南岸美国大使馆的屋顶上,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大轰炸——半小时内,数百吨炸弹、燃烧弹呼啸着倾泻而下,山城浓烟滚滚,火焰冲天,血肉横飞。幸存的民众,穿过断垣残壁,迎着满城大火,坚毅从容,众志成城,奋力抢救。

《苦干》用“不死的重庆”来评价当时的重庆。该片当年在美国上映后引起轰动,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100多家主流媒体高度评价重庆人民的抗战精神。看过该片后,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致信重庆人民,称赞其“坚毅镇定,英勇不屈”的精神。

“重庆是不死的”

经过9个多月的努力,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于今年4月购得该片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20年的使用权。

周勇表示,《苦干》是侵华日军轰炸中国和平城市、屠杀中国平民的最新铁证。

过去记录重庆大轰炸的影像资料,绝大部分摄于日军轰炸机上,多为投弹情景,其他影像也比较零散。《苦干》则是由美国人在中国战区实地最近距离、最细致的拍摄,包括发出轰炸警报,城市居民向郊外撤退和避难防空洞,中国飞机迎战,日本飞机在城市上空侦察、轰炸,日机走后的救护、灭火、收拾家园等。

“我尤其想告诉今天的青年,这部片子中的那些老人、青年和孩子,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就是我们的先辈先贤。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这部片子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沉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先人,理解我们的先人,从而领悟到底什么是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周勇说。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全之认为:“在纪录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历经苦难而没有消亡的原因。日本试图在地图上将重庆抹掉,但重庆是不死的,再多的炸弹,也炸不垮重庆人民抗战的决心和意志。不只是重庆,整个中华民族都拥有这样承受苦难的韧性和坚决抗战的决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可战胜的原因。”

在张全之看来,《苦干》的另一个价值是揭示了一个乐观、温情的战时重庆。在布满弹坑的重庆,孩子们在弹坑的泥水里游泳;在断壁残垣的重庆,人们毫无保留地相互帮助,无论是在扑灭大火的时候,还是在重建家园的时候,人们都心手相连,相濡以沫。

张全之说:“摄影师用自己的镜头,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他给自己,也给这个世界提供了最直观、最简洁,也是最震撼人心的回答。”

(杜启荣荐自2015年6月5日-11日《国际先驱导报》)

猜你喜欢
周勇大后方苦干
矿石中检测出黑洞能量
Desire for Youth
Desire for Youth
Magnetoresistance hysteresis in topological Kondo insulator SmB6 nanowire∗
美国历史纪录片《苦干》视角下的中国抗战及其价值
大后方民众抗日救亡掠影展开幕
决战“大后方”——突发报道中的编辑价值
纪实的力量
不戴绿帽子
谈“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