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强 叶前 沈汝发 陈钢
华林山镇是江西省高安市最为偏远的一个乡镇,生态环境良好但工业基础薄弱,在高安市23个乡镇中,经济总量、财政税收、工业等主要指标一直位居倒数,当地干部也因此而“矮人一截”。然而2013年,华林山镇却破天荒地进入先进序列,考核位居全市第六名。
这一突变发生的背景是,2013年,高安市按照江西省统一部署,根据区域特色、资源禀赋等因素,把辖区23个乡镇按照城市管理、工业、农业、综合、生态环保等功能定位划分为五大类,实施差异化分类考核,助推转型升级。其中,华林山镇被列为生态环保型乡镇。
事实上,华林山镇只是中国转变政绩考核体系的一个缩影。
长期以来,“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考评体系曾是阻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痼疾。但近年来,各地都在探索淡化GDP的政绩考评考核“新标尺”,并取得初步成效。
不过,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来看,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探索中仍存在姿态大于行动、GDP考核变相延续、指标粗放等问题。有分析认为,“十三五”期间,如何加快构建与转型升级相匹配的政绩考评体系,将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保指标权重加码
当前,在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地区和高安市一样,逐渐告别“唯GDP论英雄”的时代,探索更加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
在各地探索的考核“新标尺”中,一方面,GDP所占权重明显下降。如辽宁的经济类指标权重从2009年的70%降为2013年的47.5%,再下降到2014年的37%以下;陕西的GDP分值由8分降为6分,各市GDP只要达到全省平均值就视为完成任务,超额完成不再加分;山东的考核新方案中,2012年占60分的GDP下降为25分,成了权重最低的项目之一;福建探索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限制开发区域共34个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的考核。
另一方面,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等约束性指标权重不断加码。四川对发展成果的考核要看生态保护、主要污染物减排、环境质量;贵州将城镇污水处理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等指标纳入2014年市县经济发展考核体系;江西将污染物排放、空气质量等纳入评价范畴,对节能减排不合格的市县区实行“一票否决”。
在考评体系“一升一降”的支撑下,各地转型升级正加速推进。在河北省石家庄市,2013年底以来,当地制定实施差异化考核机制,淘汰水泥产能1850万吨,提前三年超额完成压减任务。
“新标尺”姿态大于行动
虽然一些地方先行探索考评“新标尺”,并在引领转型升级中初显成效,但整体来看仍存在两大不足,具体表现为:
一是淡化GDP政绩考评体系的姿态大于行动,表面上看GDP在淡化,实际上是隐性化了。有基层官员透露,尽管一些地方GDP增长不再被列为考核项目,但其保留的一些指标,如固定资产投资等是与GDP呈正相关性的,是对GDP的一种变相的、更加隐性化的考核。“千指标万指标,GDP还是第一指标”。面对新的县域经济考核办法,当地一些基层干部认为考核“改变不大”,“虽然不考核GDP了,但工业增速、规模指标仍占考核主流,而森林覆盖率等绿色指标所占分值却很低。”中部某县县长说。
二是在新的政绩考评体系中,虽然在GDP之外增加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绿色指标,但对GDP本身的考核仍是总量考核,缺乏结构性指标。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昭宁说:“当前的GDP考核中存在‘重总量轻结构的问题,‘十三五期间转型升级要调结构,这要落实到指标体系,不落实,调结构就是虚的。”
专家指出,当前应继续树立这样的观点,即GDP的结构比GDP总量更能说明问题。在转型升级中,要突出结构的重要性,而且结构既包括经济结构,也包括产业结构,在产品结构中还包含着人力资源结构,而人才强国首先就是强调人力资源结构要合理。
加强顶层设计
引领“转型升级竞赛”
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经济转型升级,政绩考评体系调整需先行。当前,中国亟须加快构建与转型升级相匹配的政绩考评新体系,引领各地从“GDP竞赛”转向“转型升级竞赛”。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加快实施有利于转型升级的考核方式。专家表示,我国进入转型升级的经济调整期后,遇到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都离不开转型升级的评价体系。当前地方层面开始了一些探索,国家层面也提出了方向,但仍缺乏相关顶层设计,经济发展容易陷入“一方面要转型升级,一方面又用老一套来考评”的困境。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我国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跑赢”转型的实践,在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准则层面,建立有导向作用的考核方式和考评体系。
其次,细化转型升级的考评指标,对GDP的考核应从考核总量转向考核结构,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投入结构和规模、经济发展绩效、社会发展方向、环境生态等主要“板块”的主体指标。
再次,制定更加科学的环保考评办法,防止发展绿色GDP姿态大于行动。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各地探索的绿色GDP考核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权重高标准低”问题,环保指标普遍较为容易完成。究其原因,则在于环保指标的设定和统计不尽科学,难以落到实处。中部地区一位官员说:“当前,绿色GDP仍处于探索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考核仍比较粗放,在实践中经常是大而化之。‘十三五期间需加快探索,制定更加细化、科学的统计和考评办法。”
(摘自2015年6月12日《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