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名牌大学的学习强度到底有多大?

2015-05-30 10:48假装在纽约
党员文摘 2015年8期
关键词:发邮件书籍论文

假装在纽约

看到“知乎”上的一个问题:国外名牌大学博士生的学习工作强度有多大?

我没有在国外读过博士,对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就我了解到的硕士研究生的情况来说,真的是非常辛苦的,强度远超国内学校。我记得当年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上学的时候,每天早上8点起床,晚上在图书馆呆到1点,周末也安排得满满的。不是我用功,而是功课实在太多,让你几乎没有任何喘息的时间。

拿我们其中一门主课来说,一周上三次课,一次三小时,每次课后教授都会在学校内网上传当天的阅读材料,都是她从各种数据库里找的文献和在图书馆里扫描的书籍,我们自己下载后到图书馆免费打印。每次要打印上百张A4纸(正反两面打印),偶尔打印完一看,今天的材料竟然只有六七十张,就会觉得心情一下子轻松了不少。不要忘了这不是看休闲杂志,里面的内容都是枯燥艰深的学术论文,而且通常版排得密密麻麻并且极少插图。

你以为光看这些材料就完了吗?并没有。在还没有开学前,教授已经发邮件给每一个学生,列出了整个学期的阅读书目,一共有30多本,都是学术书籍,要求学生自己到书店去买,每周上课时会讨论其中的一两本书。至于统一的教材,反而是没有的。此外,每周要写两篇文章,还得抽时间出来准备毕业前要交的论文。

不要忘了,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门课,其他每一门课的教授都会像地主恶霸一般把你榨成渣渣。读完硕士课程,每一个人都像经历了生死炼狱,毕业时仿佛有重生之感。那个时候最好的纪念,就是去学院里的纪念品商店买一件上面印着“I survived J School”的T恤(J School是我们那个学院的简称),意思是“我读完J School竟然活了下来”。

这么高强度的学习量,在正常的作息时间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其实不仅仅是在顶尖的学校,美国社会里顶尖的那一批人,几乎都是处于这样一种疯狂高速运转的状态。

在我上面提到的“知乎”上的那个问题下面,有人贴出了著名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华裔院士蒲慕明十多年前在加州伯克利大学任教时给他的学生们发的一封信,信中有这样的规定:

1.每周必须在实验室里工作至少50小时,也就是每天8小时以上,每周6天。这已经大大低于我现在和我职业生涯里大多数时间里的工作强度。你们可能比我聪明,或者不想取得成功,所以我不会要求你们达到我的工作时间。等你们开始写论文的时候,可以多花点时间在阅读、写作和文献搜索上。

2.工作的意思,就是坐在椅子上工作。不包括上网和收发与工作无关的非科研性邮件。你可以下班后呆在实验室或者回家做这些事,或者尽情去聊和科研没有关系的事。除了特殊的日子,午餐时间不能过长。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花至少6小时踏踏实实地专心工作,再花2个小时以上阅读和做其他与研究相关的事。阅读论文和其他书籍要放在下班后做。

3.如果你们超过一天不在实验室,必须要亲自发邮件向我汇报(即使我不在实验室)。如果要休假也请尽早告诉我。每年休假20天,对我来说已经是极限了。

在这一行里,一个资质普通的学生每周工作7天,绝对会比每周只工作5天的天才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果你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还能取得什么重大成功的话,那世界上所有的幸运都会属于你了。

在“知乎”的那个问题下,还有人贴了一张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地铁站上拍到的照片。这是一个大学生发明的既能在地铁站上补觉、又不会错过站的办法。他的T裇背面上写着“Wake me up at St. George Station (请在圣乔治站叫醒我)”。穿着这件衣服在地铁上打瞌睡时,旁边好心的乘客就会知道,到了多伦多大学所在的圣乔治站应该举起手,在这个可怜的缺觉的孩子背上,拍一下,拍醒他。

(摘自《视野》2015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发邮件书籍论文
鲁迅与“书籍代购”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比尔·盖茨的父爱邮件
《中国司法》(2018年)
唯我所愿 只是好书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