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透视原理作为绘画艺术在平面中表现三维空间需理性地加以引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对透视原理的深入研究,使画面再现世界的能力得以增强,并对之后各个时期的艺术产生影响。达·芬奇在其笔记中就说少年应当先学透视,再学习万物的比例,而后,临摹名家的作品,借以养成画好人体各个比例的习惯,可见透视原理在绘画中表现空间的意义。然而,在实践创作过程当中,透视原理的运用往往没有如按部就班所愿,在使画面产生效果的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透视原理如何在复杂的形体中应用、透视原理是如何主动安排画面的环境空间、透视原理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我们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能使我们的创作意图更加有效地传达在画面上。
【关键词】透视法;形体空间;造型
透视法则对在二维平面中揭示形体的体积、朝向、形体与形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起提示作用。画面中形体与形体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形体的位置与朝向。我们透过方形体在画面当中的透视变化可以简单地了解形体体块的透视变化,正面的形体因为正面与画面近似平行,我们可以理解为平行透视方形体。通过平行透视方形体(图1)我们可以了解到它在空间中的透视变化。我们在写生或者创作当中,表现正面人物头部在画面中的形体倾向就是平行透视方形体。另一种方形体的透视变化是方形体与视线成一定角度,这种成角透视我们称之为余角透视,我们在写生或创作中,经常观看到被画物成一定的角度,这样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被画物为余角透视的方形物。除此之外,还有大角度的仰视和俯视,这样的情况形体也会出现一定的透视变化。根据透视法则在画面中表现空间的指导原理我们可以明确地了解如何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三维形体。在以上的基础上,当我们确定了一个形体的情况下,另外一个形体也可以通过与确定好形体的位置关系在画面中表现其空间。然而,因为很多表现物的形态比较复杂,所以,在表现过程中,特别是形体结构比较复杂的人物,有一些实际要面临的问题。我们通过西方传统意义上对空间本质的认识在时间跨度上、表现形式比较上来对一些艺术家作品进行分析,并与我们当下艺术创作做一个比较。在写生过程或通过图片素材创作时,为了表现物体及其空间,容易出现形体单薄、形体之间空间位置不明确的问题。我们通过以下从古至今的一些画作加以分析:
透视法则形成比较完善且运用于创作的时间是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我们先从达·芬奇的一些作品来观察透视法则如何在其作品中表现形体空间的应用。这张达·芬奇的素描(图2)整个头部的体积是丰满的,其中主要是左边嘴角到头巾后端这段距离在画面中得到很好表现,在这个角度我们能观看到的透视情况是头部俯视,所以达·芬奇很好地表现了这个角度头部从前面向后的空间。脖子到地面的透视方向也是跟头部有联系。另外,局部细节中鼻子前端与嘴巴的位置关系也是在透视法则的引导下表现出鼻尖与嘴唇的距离关系。这张画用很少的笔触就把头部的体积空间表现得很好,体现了创作者对透视规律在形体中的灵活运用。我们从达·芬奇完成的油画作品中可以领会到艺术大师对空间复杂形体的完美把握,在人物的形体中,我们看到头部和肩膀的位置关系、肩膀和腰的位置关系、往后伸的手臂与肩膀的位置关系、往前的手和身体躯干的位置关系、前伸的腿与身体躯干的位置关系。在画中能够很好地体现这种空间位置是透视原则在各个形体中很好运用的结果。文艺复兴这个阶段由于对形体有这种成熟的认识,所以绘画工作者在画面中对形体空间的表现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影响着之后西方的艺术面貌。19世纪中叶摄影技术的出现,对之前整个西方绘画形式是一种冲击,面对摄影逼真地再现物象,艺术家重新思考对周围的观看方式。从这个时候之后,很多艺术家借助图片进行绘画创作,虽然出现很多艺术形式,但在表现画面形体空间上仍然没有离开其透视原理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以下爱德华·维亚尔(1868—1940)的作品与照片(图3)对比中得到一些启示。
然而,在现阶段的创作环境中,中国的油画在市场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对整个艺术环境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滋生出很多艺术的现状,不乏有很多作品在一种懵懂的状态中进行一种“产品”捏造。由于对造型意识的缺乏,形体关系是别扭的,画面效果不舒服,是对造型主观臆造的一种表现。当然,这样的作品是缺乏说服力的。优秀的艺术工作者是能够不断地从自我学习中去面对并解决个人的实际问题。
所以说,当有主观愿望试图在画面中体现形体的空间距离并体现一些个人的想法的时候,若没有一定的指导原则,就会出现画面造型变形、无序、单调,从而导致个人的艺术探索停留在模糊的感受上,长此下去,对画面的营造是被动的。
参考文献:
[1]殷光宇.透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2][意]达·芬奇.达·芬奇笔记[M].杜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3][英]温特沃斯.绘画现象学.董宏宇王春辰,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4][英]荷加斯.美的分析[M].杨成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罗世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美]罗伯特·贝弗利·黑尔.向大师学绘画:素描基础.朱岩,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张志锋,广州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