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娜
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由此可见,低段的识字、写字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所以清华附小把“重识写”作为低段教学的首要目标。
可是,面对着需要大量认识的生字,如何才能让学生高效、兴趣盎然地接纳呢?清华附小的低段语文老师们采取了“化零为整”的单元整合识字的新方式。
下面就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学期的《元宵节》这一单元为例,详细展示一下清华附小的低段语文老师们如何把整个单元的字融会贯通在一起教学生识记的新探索。
“元宵节”这一单元一共有两篇主体课文《元宵节》《看花灯》,“语文天地”还有一篇拓展课文《猜灯谜》。
老师们认为,这一单元的课堂,应该以“元宵节”这一主题贯穿,让学生在自主识字的过程中,日积“周”累,厚积薄发,螺旋上升式地领悟元宵节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达成“语文立人”的教育目标,用低段语文学习特有的方式给主题教学以更多角度的诠释。
一、设置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元宵节”这个单元,是一个和生活密切链接的单元。为了营造元宵节的氛围,教室里已经挂满了学生亲自制作的花灯;黑板上的“日积月累”一角,也已经工工整整地写着关于元宵节的诗词。这样的环境渲染,已然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元宵节”这个整合单元里,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各位小老师们走上讲台,娓娓道来和元宵有关的那些事儿。每天上课讲个故事,午休时还可以讲好几个故事。一周的“元宵节”单元,学生从元宵节古诗中收获的字宝宝,可谓是琳琅满目。
这样的自主识字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很多有关元宵节的成语:和和美美、阖家团圆、团团圆圆、阖家欢乐、阖家美满、灯火通明、张灯结彩、花团锦簇、皓月当空……积土成山的识字方法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着学生的生字储备库。
二、整合归类,巩固识字方法
这一单元的教材中要求会写的一类字有12个,第一课有:“节、欢、吃、正、庆、团”,第二课有“花、金、吐、立、各、年”。要求会认的二类字有11个,第一课有:“宵、窗、圆、汤”,第二课有“夜、街、泡、眨、睛、追、彩”。一共有23个字。
字形的识记是单元整合的重点与难点,在识记字形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把本单元的一类字和二类字都照猫画虎做成了字卡。课堂上,学生把23个字就都摆在桌面上,玩起了字卡分类“找朋友”的游戏。
师:请你按照规则给本单元的字宝宝分分组,找找好朋友。
(学生们纷纷开始动手给字卡分类)
生1:这些字是好朋友,因为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欢、吃、吐、汤、街、泡、眨、睛、彩。
生2:还有一些字是上下结构的:节、花、金、宵、窗、夜。
生3:“正、立、各、年”是好朋友,都是独体字。
生4:“庆、追”是一对好朋友,都是半包围结构。
生5:我觉得“团”和“圆”是好朋友,因为它们都有方框。
(学生们最初都是按照结构给字宝宝分类找朋友,第5个学生终于发现了第二种分类方法,于是教师趁机引导。)
师:还有哪些好朋友长得比较像?
生6:“吃”和“吐”。
生7:“汤”和“泡”。
生8:“眨”和“睛”。
生9:“节”和“花”。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让识字的环节变得热火朝天。)
生10:我认为,“吃、吐、团、圆”它们四个人是一个小组的,因为他们都有框,就是大小不一样。
(这个学生的发言,把字形表面的相似引到了字理的深度。教师相机把分散在两课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讲解。)
师:外框是表示“围起来”的意思,小框是和嘴有关。
通过这样的单元整合识字学习,提高了识字速度,突出了字形的异同,便于学生整合起来思考字的音、形、义的区别和联系。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把这23个字,巧妙地放在各种游戏中去识记,比如:“说悄悄话”“你指我读”“谁来指字谁来猜”“邮递员”“开火车”“编故事”,
等等。
为了了解学生的需求,教师还要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
师:你对这些字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为什么叫“元宵”节?不叫“元其他节”呢?这个“宵”字是什么意思啊?
师:“肖”指“声音变小变细”。而“宀”指“人家”“宅屋”。“宀”与“肖”联合起来表示“一家人说话声变小变细了,也就是休息了”。所以“宵”字的本义就是睡觉了。后来就表示“入夜”了。
教师充分利用字理识字法,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宵”的字义,还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要在“窗外月儿圆又圆”的时候吃元宵、庆团圆,这背后的文化内涵又为学生的字词库添砖加瓦。
三、整合拓展,提升识字意义
元宵节是个非常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节日,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元宵节的内涵,老师们设计了“灯谜游园会”的单元整合识字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文化渊源。学生通过翻书、上网、家长帮助等各种办法在家里制作灯谜,有的学生还照猫画虎自己抄写灯谜。
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做花灯,体验原创乐趣。孩子们利用手边的材料,一剪二粘三装饰。瞧,美美的花灯做好啦!接着,学生把写好的灯谜贴在花灯上,在教室里“走街串巷”,互相猜灯谜。不认识的字,灯谜的制作人就会主动读给同学听,而猜到谜底的同学就会兴奋地手舞足蹈。
这边,两个学生突然吵起
架来:
生1:我说谜底是“汤圆”,他非得说是“元宵”!我说它们是一样的,他不信!
生2:汤圆怎么能是元宵呢?如果是一样的,为什么取不同的名字啊?你猜的谜底不对,不能得到奖品!
原来,为了激发学生们猜灯谜的兴趣,“灯谜游园会”设计了特殊的奖品——每个同学制作一张漂亮的“花灯字卡”:在一张大大的A4纸上,学生画出一个漂亮的灯笼,然后在上面,写出自己在元宵节单元中看到过的一个很难的字,写上拼音。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制作好几个呢!就这样,猜出灯谜的学生,就会领取一张这样的漂亮的、纯手工的“花灯字卡”!
师:要想解决他们俩之间的争执,老师这里有一篇文章,叫做《做汤圆》。请你读一读!
生:我明白了,原来汤圆,是用糯米面把馅包在里面的。
生:我妈妈跟我说过,元宵是把馅淋上一点清水,在干的糯米粉上面滚。再加清水,再滚,一层一层地越滚越大,最后就是元宵。
师:对,他们的做法是不一样的,汤圆是“包”出来的,元宵是“滚”出来的。这是元宵和汤圆的最大区别。汤圆只能煮着吃;元宵也可以煮,也可以油炸。而且啊,煮汤圆的汤比较清亮。煮元宵的汤比较浑浓。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
教师还推荐学生去阅读沪教版的《啊,汤圆》这篇课文,以及《同步文库》中关于元宵节的诗词和文章。这样的“一单元带多篇”的单元整合识字法,让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认识了更多的字,也对中国的元宵节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以前的识字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不高,多靠教师的满堂灌,也不在乎汉字本身的字理,造成了识字课堂的沉闷,识字已经沦为一种单纯的目标。这些都是不符合低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的。
于是,教师们转变了教学观,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把识字变成了学习的动机,使学习识字变成了一种内驱力,驱动学生通过“多识字、多用字”的“二多”渠道去彼此互相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率,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也了解了汉字的丰富内涵。
传统的识字教学,禁锢在唯一的一篇课文中,学生没有融会贯通的理解,自然提不起兴趣。清华附小的低段单元整合识字,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让他们借助“元宵节”这个主题,认识了所有与此相关的字,自觉利用相同的结构、部首为生字分类,学生会突然觉得自己的识字量迅速增长,不再惧怕阅读更多的文章。
于是,“一个整合单元识多字”的实践拓展识字法,让学生兴致勃勃地通过认识更多的字去阅读更多的文章,达到了“字为文用”的纵向贯通的目标。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