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花旦艺术

2015-05-30 10:48张艳红安雪云
当代人 2015年8期
关键词:花旦评剧行当

张艳红 安雪云

评剧是中国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的传统剧种。2006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剧成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旦是评剧重要的行当之一,属于旦行的一个分支。评剧花旦是一项高层次、高悟性、高水准的表演艺术。以下是我对评剧花旦的理解。

一、评剧花旦是评剧旦行中重要的行当

评剧起源于冀东民间,素以“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著称,其中的“小旦”,即花旦之别称。花旦是中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兴起于元杂剧,后来成了中国各种地方戏曲共有的性格造型。评剧花旦也不例外,扮演的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或性格直率,或活泼正义,或温柔善良等一系列社会下层女子的类型,以特殊的表演程式表现她们的生活和情感。花旦都身着短衣裳,如短袄褂子、裤子、裙子等,有时也穿长衣裳。评剧花旦在评剧行当中,占有重要的艺术地位。

二、评剧花旦艺术的难点

评剧花旦艺术,须要唱、做、念、打四功俱全。比如《金玉奴》中,金玉奴一出场就是一句“青春整二八,生长在贫家”。这一句白话就要把她的年龄、家境表现出来,而且得表现出小姑娘那种清纯、可爱的人物形象,之后用唱腔中带有虚拟而程式化的表演来“开门”。这些基本功都是一个花旦演员必须具备的,从一行一动当中能看出演员们要掌握这些是要下一定功夫的。再比如我在《拾玉镯》中扮演的孙玉娇,她在戏中做针线活儿的几个动作,搓线动作大致可分解为,取线——挑线——配线——抽线——扬线,然后取针——咬针头——吐线头——捻线头——纫针再到搓线——润线——挽疙瘩,这些都需要演员动作娴熟优美,一气呵成。再说喂鸡,孙玉娇赶着一窝小鸡出来,其实舞台上空无一物,她用舞蹈化的肢体动作,一个一个数着鸡的数目,解开衣襟包住了饲料,小心翼翼的生怕惊动了小鸡,给鸡喂食,一不小心饲料粉末眯了眼睛,然后表现出眼上功夫,这些细腻的表演都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活灵活现的展现给观众。

再就是艺术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评剧花旦表演艺术的辉煌史,也正是评剧花旦表演艺术家们不断创新的历史。例如李金顺,就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在评剧花旦原有唱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韵大鼓的曲调,并增加了伴奏乐器,为评剧花旦表演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又如花淑兰,就充分继承了评剧花旦名家刘翠霞、爱莲君的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全方位创新,创造出唱腔高亢、嗓音清亮、表演细腻、风格俏丽的“花派”艺术。再如新凤霞,7岁随姐杨金香学京剧,13岁拜邓砚臣等学评剧,青衣、花旦兼擅。因为聪慧好学,15岁即为主演。她在全面继承评剧旦行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又全面创新,尤其是创造出独具一格的“疙瘩腔”,形成了“唱腔优美动听,嗓音甜润清脆、婉转传神”的独特艺术风格。

三、评剧花旦主要流派的艺术特色

评剧与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不同,评剧属于民间小调,主要以说唱为主,白话和唱腔就像说普通话一样,通俗易懂,但是评剧花旦也有自己的特点,这需要我们演员认真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但“学”不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也不是克隆或翻版。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评剧四大名旦”——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筱桂花,就各以不同的独特性见长。

李金顺嗓音高低兼优、刚柔相济。她的演唱在冀东语音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天津语音,并保留了某些说唱艺术特色。念白多采用半白半韵的方法。在旋律上,她更大胆地吸收卫梆子(二六板)音调的皮黄腔。白玉霜嗓音比较低,鼻音共鸣好,中低音宽厚圆润,音色纯正,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她创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刘翠霞是在继承李金顺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高亢宽广、铿锵淳朴的刘派艺术。筱桂花从艺伊始,就注重从表现生活情绪出发改革原有曲调。借鉴河北梆子曲调,创造了多种评剧[搭调]的唱法;吸收民歌“孟姜女小调”,首创了评剧专调“过关小曲”;借鉴京剧创造了评剧[反调]新板式;念白以东北语音为基调,吸取电影、话剧的念法,成功地创造出评剧传统上从未有过的长篇讲演词的念白。

虽然他们都在借鉴和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但却跟其他剧种的特点不尽相同,在吸收和借鉴的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作者单位: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

(责编:刘贤)

猜你喜欢
花旦评剧行当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花旦
花旦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花旦
评剧《大山里》剧照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花衫”行当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