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刘凌沧

2015-05-30 10:48:04朗联
当代人 2015年8期
关键词:文人画中国画

朗联

李可染说:“刘先生的画会用颜色,颜色经他一用,就会变得高雅、浑厚、艳而不俗。”

这会用颜色的“刘先生”,就是刘凌沧。

画工的生涯

刘凌沧(1908年~1989年),是我国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大师。本名刘思涵,字凌沧。

刘凌沧的老家在河北省固安县南赵各庄,家里世代务农。他的父亲是村办学堂的教书先生。刘凌沧从小就得到家庭勤劳质朴的品德教育,受到文化艺术熏陶,并对绘画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他14岁时,其父亲突然病故,使这个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生活更加艰难。他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辞别老母,来到霸县赵家坞,做了民间画工李东远的学徒。从此踏上了以画代耕的艺术生涯。几年下来,他像所有的徒工一样,绝大部分时间充杂役,打下手,饥寒冻饿,艰苦备尝。但是他也因此获得了北上平津的机会,先是在天津师兄开设的油漆彩画店工作,接着又随师父李东远来到了人文荟萃的北平,进入当时的总统府做画工。

1923年,曹锟逼走了黎元洪,当上了大总统,开始在中南海总统府大兴工程。刘凌沧和师父李东远被留在工程处,为曹锟绘制《圣迹图》和《孟子历史画》,并参与了修复白海古建壁画的辅助工作。后来刘凌沧在给他的弟子讲授中国画颜料的研漂与使用时说过,他当时住在中南海,在北海万佛楼工作。他的主要任务是磨颜色,打下手。每天中午为几个师父运送饭菜,三十多斤重,返往七八里,累得汗流浃背。白天上架子干活,晚上,没有桌子,就趴在地上学画,一画就是大半夜。人困了,揉揉眼睛,再画。几年下来,刘凌沧不仅增长了见识,也掌握了民间画工世代相传的口诀与过硬本领。诸如“文人一颗钉、武将一张弓”的造型特点,“行七坐五盘三半、丈山尺树豆星人”的比例关系,“目识心记”地把握人物身份性格与冠服的手段,凭民间小说戏剧发挥创造而“主稿”的本事,大幅连续性壁画构图的“分景”方法,“一朽二落三成”的作画程序以及“七开七染”的“开脸”技法。甚至在修补壁画装銮佛像的过程中,还懂得了“道子绘,惠子塑,夺得僧繇神笔路”的古代民谚,接触到盛唐美术的渊源流变。刘凌沧还在仅能接触到的研磨颜料过程中“偷”技艺,掌握了各种颜料的性能和调配使用方法,使自己终身受益。故此,在中止了上述修复工程回乡之后,他已能同师傅李东远一起为北京“戴连增”“文盛斋”等画店“攒片子”(即新画绘制)。

艺海苦作舟

为了增长学识,改变境遇,刘凌沧决心进京深造。在同乡贾君玉的介绍下,年未及冠的他再次北上京华,拜文人花鸟画家杨冠如为师。由于杨冠如的推荐和周养庵的赏识,刘凌沧加入了中国画学研究会,开始在会内做文员,后来又在《艺林旬刊》任助理编辑。成立于1920年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是一个“精研传统,博采新知”的学术组织。至刘凌沧入会时的1926年,已集中了故都二百余名画家。除会长金北楼,副会长周养庵外,还有著名画家陈师曾、胡佩衡、王梦白、陈半丁、管平湖、徐燕孙、吴镜汀、惠孝同等人。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学术团体中,既有陈师曾那样眼界开阔、博学深思的大家,也不乏自鸣风雅的保守之士。这使刘凌沧在西方现代派美术兴起之初,便在深入比较中揭示了传统文人画的超前价值。但由于刘凌沧出身画工,所以即便虚心求教,许多人对他也颇为冷淡。

有位前清内务府大臣,看过刘凌沧的作品后,毫不客气地说:“画得不错,就是俗气!”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正意气风发的刘凌沧。

在刘凌沧加入画会之初,虽也广取博收,但由于学画的经历所致,更感兴趣于当时仍活跃于画坛的一批前清如意馆画师制作,向他们学到不少本事。但得到了“俗气”的批评之后,他开始思索何者为雅,何者为俗,为此大量阅读各种国画著作,把自称雅人高士的文人画与工匠作品反复比较,同时请教杨冠如先生,一再琢磨,终于豁然开朗。他清楚地看到,所谓画工画即人们所说的“作家画”,它自古以来便被视为文人画的对立面,然而作家画与文人画各有优长。后来他著文指出:其实文人画和作家画各有千秋,偏重任何一方面都有失偏颇。文人画和作家画,前者富于文学的修养,技巧的造诣稍逊。后者的技术纯熟,学识往往不及前者。文人画的特色在于富有诗的情调,多是发挥文学的蕴藏,写出自己的个性,富有清新的趣味,但每于“兴之所至”是抒发情感的东西。作家画则清新的成分稍差,却是画道流传的正宗。他们富有绝顶的天资,更有真实的功力,形成一种有规律的技术,如繁复严谨的历史画、细如毫发的阁楼画,文人画家只能望而却步。

1928年,22岁的刘凌沧进入国立北平艺专深造,彼时的艺专,名家济济,师资水平很高,校内设有国画系与西画系。国画系的教学虽沿袭着师徒相传的老方法,但教师多有真才实学。次年,又值徐悲鸿执掌校事,提出了“创作有生气的中国画”的号召,并力排众议地聘请出自“大匠之门”的齐白石为教授。如众所知,徐悲鸿接受了康有为的艺术主张,而康有为则高度肯定宋代工匠画家的“精于体物”。这无疑影响了刘凌沧对传统的选择。

从此,他在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找到了艺术的精进之路,这便是以“精于体物”的作家画为体,以富于诗情韵致的文人画为用,以管平湖、徐燕孙为师,主攻工笔重彩人物。按照徐燕孙的指授,他学习唐代人物画的豪迈与宋代人物画的精致。遵从管平湖的指导,他不矜才使气,力忌草率从事,一张画稿,必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直至形象准确布置妥帖为止。此时,他又得到了一次研究传统的机遇,即受古物陈列所所长周养庵之命,临摹故宫文华殿的宋元名画。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使他的欣赏水平与创作能力大有提高。

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推出了《文姬归汉图》等一批引人瞩目的优秀作品,开始成为跻身于名家之林中的著名青年画家。

声名鹊起时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刘凌沧花了两周时间绘制了表现中山先生灵柩南移中山陵情景的《孙中山先生奉安行列图》,当时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刊载了此图,美国《亚西亚》杂志等国外报刊也予以转载,在当时摄影技术还不发达的条件下,能够用绘画的形式形象地记录和反映这一重大历史题材,无论史学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弥足珍贵。

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刘凌沧的工笔人物画已经十分成熟,取材多为历史故事、文坛佳话,画法除汲取三十年代初叶邵述、陈洪绶的一组《仕女》《高士》外,而且以徐(燕孙)、管(平湖)为本,上溯唐宋,亦兼及明清,形成了精严中富韵致和潇洒中见良工的风貌。前者如《京妃画眉图》与《蕉阴仕女》,后者如《蝉声拢午》与《斜倚栏杆》。人物传神于一颦一动,绘景得情于亦写亦工,笔法于飘洒中见谨严,设色在绚丽中求典雅,布局疏而有致,密而不塞,更擅于把民间画师的画内功夫与文人画家的画外情致结合起来,并且融合唐画的单纯绚烂,宋画的周密精致,元以后画的秀逸细密,集前人之大成,取得了典雅生动而颇富韵致的效果,从而在工笔重彩人物画中独树一帜。

刘凌沧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之后,在徐悲鸿的鼓舞下,以发扬民族传统借古开今的热情,深湛的传统根基,得到了根究传统精华的机会。他多次奉命承担古代优秀壁画及绢帛画精品的临摹复制。除去敦煌壁画之外,他曾先后亲赴现场临摹白纱宋墓壁画、唐章怀懿德太子墓壁画、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马王堆西汉帛画和战国人物御龙帛画。这些考古发现的精品,丰富了他的教材,扩充了他的创作源泉。在他的作品里,古代人物呈现出新的面貌,出现了“口角眉间似有情”的唐代美人。临摹工作也加深了他对民族民间优良传统的理解,使得他的人物画创作参以美院多年倡导的写实画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从60年代至80年代,他除去课堂示范重绘旧稿的课徒之作以外,主要致力于历史故事画与历史人物画的研究,或描绘重大的历史事件,发前人所未发;或者塑造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人物,振奋爱国精神;或者描写有益于国际交流的史实,推动改革开放;或者表现脍炙人口的文坛故事,丰富观者心神。其中《赤眉军无盐大捷图》《西园论艺图》《文成公主》《淝水之战》《天宫图》《文君抚琴》《襄阳大捷》《阿部仲麻吕来华学经图》,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

桃李自成蹊

20世纪30年代初,二十几岁的刘凌沧就已经蜚声京城美术界。1933年,刘凌沧同时受北京艺专、京华艺专、北京美专的邀请,分别担任讲师、教授之职,从事绘画教学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一度中断教学生涯。新中国成立后,刘凌沧重登讲坛在北京艺专(后改为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刘凌沧自26岁登上美术讲坛以来,为中国画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著名的工笔画大师潘絜兹、黄均,已故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周思聪及著名画家范曾、刘大为、李延声、马泉、胡勃等,均曾受教于刘凌沧先生。

为人师的刘凌沧深受学生们的爱戴。1983年,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会发起学生评选模范教师活动,没有院长提名,没有各系主任参与意见,民主投票结果,名列榜首的人就是刘凌沧。

晚年的刘凌沧潜心学术研究工作,为了密切配合教学,集中于中国画的理法的阐述,凡中国画的造型观、构图法、形式美、人物画法技法演变,都著有专文。

刘凌沧先生不仅是一个精于传统的人物画家,也是一名学兼中西的绘画史研究家,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教育家。在近七十年的艺术生涯和先后四十余年的教学中,他致力于民族民间绘画传统的钩玄抉微,在对中国画优秀遗产的研究和探索,充实中国画教学中,不仅创作了一批精致而妍雅的人物历史画,而且与任教同道携手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国画名家。(节选自《廊坊历史文化丛书·文化名人卷》)

(责编:刘建蕊)

猜你喜欢
文人画中国画
文人画文人
文学自由谈(2023年6期)2023-11-29 00:57:22
文人画文人
文学自由谈(2023年5期)2023-10-09 14:27:14
古代文人的特殊规定性及文人画的发生
国画家(2023年1期)2023-02-16 07:56:52
“文人画”里写春秋
公民导刊(2022年4期)2022-04-15 21:03:14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国画家(2022年1期)2022-03-29 01:20:08
中国画
华夏文化(2021年3期)2021-11-04 04:46:34
中国画的终结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0:56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1:08
《远方》中国画
吐鲁番(2019年3期)2020-01-01 07:42:04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收藏界(2018年5期)2018-10-08 09: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