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夜半歌声》的对比

2015-05-30 10:48傅艺澜
大观 2015年8期
关键词:美国版

摘要: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外的许多著名恐怖电影传入我国,马徐维邦作为当时新华影片公司的导演,运用恐怖片的表现手段来为更有意义的内容服务,反映社会、现实,从而来启迪观众,于是他编写出了《夜半歌声》,并担任导演拍成电影。上世纪九十年代,全世界的电影圈内掀起了一股重拍历史影片,其中在中国的众多影片中,最属香港导演于仁泰对三十年代《夜半歌声》的重拍。2003年又由美国的乔·舒马赫执导,在英国音乐作曲家韦伯创作的音乐剧《歌剧魅影》的蓝本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于2004年在美国首演。本文对1937中国版本的《夜半歌声》、1995年重拍的《夜半歌声》和2004年美国版本的《歌剧魅影》进行比较,并得出他们的异同。

关键词:夜半歌声;马徐维邦;美国版

一、1937年马徐维邦导演的《夜半歌声》

该片由上海新华影片公司拍摄,马徐维邦担任导演,冼星海作曲,由金山、施超、胡萍、王为一等主演。主要内容主要是以争自由、反封建为主题,金山饰演的宋丹萍是旧民主革命时期的爱国者,革命失败后加入到了剧团,参加一些戏剧活动,之后与胡萍饰演的李晓霞相爱。顾梦鹤饰演的汤俊在剧中扮演纨绔子弟,追求李晓霞,但是李女始终不答应,顾便唆使他人暗中将宋丹萍的脸毁容。宋被得救,大难不死,从此隐居在了剧场的顶楼。十年后,一个剧团来此剧场演出,演员孙小鸥偶然发现了突然销声匿迹的宋丹萍,于是向他请教。宋丹萍见孙小欧年轻可为,于是就把自己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寄托于孙,并让他帮忙去安慰李晓霞。宋丹萍在暗中教授孙小欧进步的歌曲,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最后宋丹萍与仇人搏斗,将其杀死报仇雪恨,了解了自己多年的心愿,最终长歌含笑而逝。

选好题材是拍好一部影片的关键,尤其是追求票房的商业片。爱情是人来最崇高、最圣洁的感情之一,《夜半歌声》迎合了大多数观众的的胃口,以爱情故事为基本框架。它虽然脱胎自1925年由美国导演伯特·约里安的《格局院的幽灵》,但是对导演来说,小说原著并不是一个权威之本,而它可能是一个冲动、一个年头、一个桥段,它仅仅是提示我们故事从哪里来。中国版的《夜半歌声》扬弃了美国电影版和原著小说的意境和主体,仅仅保留了大概的框架叙述,大典地对人物、情节、场景进行了艺术创造和再加个,站在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上,营造了一个中国本土化、民族化的意境。影片虽然携带者恐怖片的面具,但却深刻的描绘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从权势者残暴的行为中,我们能目睹到初期的中国社会的状况,使观众产生共鸣,激起观众真实的深切情感。

二、1995年香港导演于仁泰重拍的《夜半歌声》

1995年,香港导演于仁泰重拍《夜半歌声》,该片又重新走上银幕。于仁泰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这不寻常的经历使他一直心存自卑。之后在他碰到了他的太太,他的太太给予他爱和安慰,将他视为正常人,做他坚强的后盾。这种爱的力量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从新审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燃起了重拍《夜半歌声》的火苗。他以“爱”为主线,让男女主人公先遭受非人性的残害,后来凭借着共同对“爱”的信念走过坎坷、共筑人生。

该片不仅保留了原著的恐怖元素,还沿袭了马徐维邦导演三十年代版本人物的故事梗概,重点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主要内容讲述了男主人公宋丹萍与女主仍杜云焉真心相爱,却遭受到了杜云焉父母的反对和阻挠,暗中将宋丹萍毁容,宋丹萍被毁容后藏在黑暗中生活,并用歌声来安慰杜云焉。电影不仅对戏剧情节的细微处理把我的很好,并在舞台剧式的表演上有所创新和继承,使电影有了现代的气息,可以说是时代的使然。张国荣完全摒弃了中国曲调风格的歌曲,大胆地尝试借鉴外国歌剧的唱法和腔调,以剧情来展示主人公的心路。张叔平作为该片的服装设计,根据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设计了符合每个角色的服装早定,在视觉上具有客观性。

与1937年马徐维邦版的《夜半歌声》相比,虽然在故事情节上没有做大幅度的改动,但原版中的革命主题、抗战主题却被大大的削减弱化,而是着重于描写爱情和艺术的感染力,从恐怖剧情中一层层的剥离出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这一版宋丹萍和李晓霞二人的爱情故事中,无论是毁容前的缠绵还是毁容后的念念不忘都被刻画的生动感人。但是笔者认为该片受西方好莱坞模电影的爱情模式严重,虽然还能找到一些民族化的痕迹,但主题过于单一,使影片也略显单薄。

三、2004年美国版《歌剧魅影》(音乐剧电影版)

2004年版的《歌剧魅影》是由著名好莱坞导演舒马赫执导,它与以往的电影版本不同,它是依据韦伯的音乐剧重新拍摄的,而不是改编自原著小说。该片讲述了一个毁容的音乐天才魅影,他爱上了年轻可爱的女演员克里斯丁,他不遗余力的栽培克里斯丁,将她打造成一位耀眼的明星。

该剧的歌曲编排和设计大体沿用了音乐剧的形式,陈设和布景十分豪华,剧院的构造也是异常的金碧辉煌,给人一种视觉盛宴,而魅影的居住场所烟雾弥漫、诡秘阴森,地下室则与剧院舞台的奢靡形成对比。在这部影片的音乐剧的拍摄中,韦伯大胆创新,超越前几部的拍摄,运用了异化声音和超现实的手法处理,将神秘与黑暗的歌剧院表现的声色无常,一曲悠扬的《learn to be lonely》暗示主人公魅影注定孤独一世的忧伤。2004版的《歌剧魅影》,它的出现之使百老汇歌舞叙述方式又重新复活。虽然该片不那么刺激,但却像一坛陈年老酒让人沉醉不已、回味无穷,这正是《歌剧魅影》的魅力。比起那些程式化英雄人物牺牲引起观众的悲怜,该片的悲剧性更加醇厚而面层。

综上说述,一部小说被改变多少次重新搬上舞台不足为奇,但在中西俩种不同文化影响下掀起的改变热潮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了。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同一部小说进行的不同解说,我们似乎可以从中发现中西文化交流沟通的可能性。中国历来重视故事情节的高潮起伏、起承转合,但是在不断翻拍改变西方电影的浪潮中逐渐弱化,究其原因,与各自的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根源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进行平等的文化文学交流,克服文化中心主义,只有良好交流和合作,这样中国观众亦可以接受和欣赏西方的各种作品,同时中国的经典也能远播千里。

【参考文献】

[1]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03)

[2]荒煤.《迎接电影的黄金时代》,《人大复印资料·电影、电视研究》1986年11月

作者简介:傅艺澜,女,1989年5月出生,山西晋城人,沈阳师范大学,1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舞蹈学。

猜你喜欢
美国版
130年美容演变史
环球视野
生如夏花
马国要特定豁免权才签CPTPP
华为发布美国版Mate 9 接入谷歌亚马逊VR、AI服务
(某些)英式幽默
美国版“我们为什么行医”
《楚天都市报》首份海外版在美发行
美国版Svpeng手机木马含勒索软件功能
并非“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