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一迪
摘要:严歌苓作为最成功的“新移民作家”之一,其新移民小说中包括了众多本原化的美国形象,其中有孤独的边缘人,冰冷无情的异化者,以及理性的实用者。严歌苓对于美国形象的抒写,体现出了她在双重文化背景下对于美国文化的反思与批评。
关键词: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美国形象;本原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大陆的“移民潮”,很多中国人离开自己的故土,去到世界各地寻求梦想。他们把在他国的生活经历,思想感触通过小说表达出来。人们称这类小说为“新移民小说”,把这些作家称为“新移民作家”。严歌苓就是“新移民作家”之一,并且是最成功的“新移民作家”之一。1987年赴美的严歌苓经历了从留学到移民的过程,在这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新移民小说。短篇小说《少女小渔》就是她作为大陆留美新移民作家的成名作。
一、幻灭的“乌托邦”
严歌苓的小说从多角度多方面塑造了80年代左右的中国移民形象。
《失眠人的艳遇》中的留学生“我”,是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年轻女人,主人公并未因留学的经历而过上富足充实的生活,是一个晚期失眠症患者,面窗口彻夜不息的灯光成了主人公的精神寄托,幻想中“乌托邦”式美国的幻灭,带来的只有冷寂与孤独。《无出路咖啡馆》中的留学生“我”在学习之余靠在餐馆打工为生,为房租租住便宜的房子,每天小心翼翼地在房主夫妇面前维护着脆弱的自尊,为了赢得奖学金来支撑自己的生活甚至违背自己的内心与教授发展暧昧情愫。在美留学生的艰难残酷的生活处境也是幻灭的“乌托邦”的体现。而严歌苓则解构了美国的 “乌托邦”幻象,在对异国形象的描述中,既不是乌托邦的,也不是意识形态的,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真实言说。严歌苓小说中的移民者多是过着这样的底层生活,美国的自由和繁华与他们无关,他们的生活空间忙碌,生存状态孤独而压抑。
二、严歌苓眼中的他者印象
严歌苓在她的新移民小说中,描绘出众多的美国形象,其中有孤独的边缘人,冰冷无情的异化者,以及理性的实用者。每种文化都会因自身的体系模式带有独立性,形成自身的特点。严歌苓在美国进一步深入了解了美国的社会生活后,一些民族文化上的冲突也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一)孤独的边缘人
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人形象是接近本原化的,其描写的对象除了华人留学生,更多的是对普通的平民人物甚至是下层社会人们及生活的讲述。除此之外,严歌苓描写的形象还包括极易被人忽略的群体,那些被排除在美国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者和弱势者。
在小说《橙血》中的玛丽是一个白种贵族女人,身体患有小儿麻痹症,虽拥有祖辈留给他的橘园,但源自身体上的缺陷又给了她极为敏感脆弱的心理。玛丽与一位叫阿贤的她雇佣的一位东方男子活在一种互相依附寄生的关系中。试想如果没有身体的残弱,即便她有着高傲的怪癖,也不可能如此在乎一位来自东方瘦弱男子的关注。这些都源于他们同处社会的边缘境地。
严歌苓通过对美国主流社会之外边缘者的刻画,表达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关爱和对现代社会冷漠人际关系缓和的期许。
(二)冰冷无情的异化者
严歌苓笔下的美国形象是冰冷的,身处其中的中国人,感受到的往往是无情和孤独。在美国这个高度发达、重商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益是这个国家运转的中心和动力,责任义务划分得非常明晰,人情的冰冷便在此时显现。严歌苓的笔下于是出现许多冰冷无情的异化者。
(三)理性的实用者
美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商业气息,以利益为核心,它对人际之间的交往影响至深。在美国社会,人们之间追求一种契约式的交往,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毫无情感地权衡进退。严歌苓对美国的理性实用者的形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
在《方月饼》中一起合住的美国女友玛雅与“我”生活的点点滴滴,在美国即便是好朋友的关系,互相之间也必须精打细算、锱铢必较。《也是亚当也是夏娃》讲的是一个美国同性恋者亚当同一位中国女人订立合约的故事。将美国社会的“理性”要害暴露无遗,一位“理性”至上的美国实用者形象跃然纸上。故事结尾亚当突然感到夏娃是他最亲密的朋友而夏娃也觉得自己对亚当讲的实话已远远超过了对前夫 M 所说的实话。
三、双重文化背景下对美国文化的反思与批评
严歌苓在 1990 年来到美国,至今已经历了二十余年的美国生活,丰富了严歌苓对于美国文化的了解与体验,形成了自己对于美国文化的独特见解。对于美国文化与文明来说,严歌苓是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中国人,所以在描述美国人形象时难免带上来自中国文化的认知因素。与此同时,来自美国社会文化因素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着作者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写作。具体表现在作品中为既有对美国人自由、博爱精神的称赞与对其重利薄情的剔析,同时还有着对中国文化中礼义仁信观念的认同。在两者种文化之间,严歌苓并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一方的偏袒,她认为任何一种文化既有它的优越之处也有它不可避免的缺陷。
在严歌苓的新移民小说中,美国形象成为一个幻灭的“乌托邦”,其中包括了孤独的边缘人,冰冷无情的异化者,以及理性的实用者。在对美国形象的抒写中也体现出严歌苓双重文化背景下对于美国文化的反思与批评,严歌苓关照孤独的边缘人,希望通过描写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孤独落寞者表达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关爱,对现代社会冷漠人际关系缓和的期许,对于不同文化间消除隔阂与加强交流的渴望,对于美国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实利主义行为方式,严歌苓持批评态度,严歌苓在作品中关照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与仁义礼信观念,表达了对美国“理性”文化批评反思。
【参考文献】
[1]严歌苓.少女小渔[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严歌苓.无出路咖啡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孟华.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倪立秋.新移民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庄园.女作家严歌苓研究[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6]王青.严歌苓作品中的美国人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