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爱能提高幸福感

2015-05-30 06:01李倩岚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德性幸福感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有两卷文字以“友爱”为主题,其中这样描述“友爱”:“它是一种德性或是包含一种德性,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友爱是人性中的善,人与人相互间与人为善即为友爱,它属于德性的一种,它是与身俱来的人性在后天教育和环境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品质,人与人交往间的友爱不仅是人应具备的优良品质,也能提高幸福感,本文从友爱的定义开篇,围绕友爱能提高幸福感为主题展开,最后阐述如何通过友爱来提高幸福感,对友爱这个德性的理解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友爱 德性 幸福感

一、友爱是德性的一种

德性是一个人的内在本质属性,在人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道德品质,二者合而为一即德性。友爱是德性的一种,友爱是指无国籍、民族、性别等等区别的限制,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相互理解信任,相互支持帮助的关系,同时也是在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自然流露出的情感。友爱是德性的一种,是人修得的品质。中国是礼仪之邦,对内要求礼让友爱,对外交往礼字更是放在第一位。古时就有友爱这个名字的出现,以孔子的儒家道德学说体系为代表,而“仁”是孔子以及整个儒家学说的核心。《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者,《礼记·中庸》中提到:“人也,亲亲为大。”孔子的仁就隐含着友爱的意思。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孟子也曾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是群居动物,独来独往在从古至今的社会均无法生存,友爱团结是生存之道。友爱是对他人的仁与善,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交往的美好品质,是对他人友好、爱护的善,从中自己收获快乐,由此可见友爱这个德性的重要性。在西方,友爱同样指的是长辈晚辈间,男女之间,上下级之间等等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到:“人是政治动物,天生要过共同的生活。”因此他又把友爱和城邦联系起来,提出统治者只有加强友爱与团结,消除仇恨,强调公民之间的友爱,只有公民间友爱团结,城邦才会富强长久。因此,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哲学家们都认为人类是一个共同体,他们为了生存而同群,每个的人身上都存在着趋于共同生活的本能。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分别提出了“仁”、“友爱”的概念,同样强调人类交往中应相互友爱和善的重要性,二者不谋而合。

二、友爱能提高生活幸福感

不难发现,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作者有意把友爱安排出现在所有德性之后和叙述幸福感的章节之前,为了强调友爱这个外在善是一个提高幸福感的伦理学,它对幸福感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分为三类:分别是“有用的友爱”“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他认为人们之所以相互友爱,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对他人友爱,能够从对方身上得到好处和回报,这就是“有用的友爱”;第二是友爱对人,双方都能从中得到快乐,即“快乐的友善”;第三个原因是基于一种善良的本性和愿望,希望对方好而形成的一种善良,称为“善的友爱”。不论是何种原因,基于何种目的,最终通过友爱,人们各自都能从中收获幸福感。从个人角度出发,一个人生存在世界上,对于这三类友爱而言,不论是寻求回报和从中获利、寻求快乐或是发自内心真正希望别人好、充满善意的友爱都能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尽管这种幸福或是满足来源于内心,利益或是心情体验。从国家角度出发,只有公民间的友爱才能定国安邦,使国家真正团结富强。只有国家安定强盛,人民才能幸福。

友爱是一个人的美好品质和价值观人生观。友爱是人先天品性的继承与通过后天修养、培训与教导共同作用形成的品质,不管是对有用的东西即快乐和善的东西的追求、本身的善来对待他人,或是真心希望他人好,均能从友爱中收获快乐与满足,实现自我价值,也是自我存在感的体现。比如微笑对待世界,世界也会报以你微笑。一个人是否具备友爱的德性,具备多少,均是其价值观的体现。就如友爱的三种分类,“有用的友爱”体现一个人的追求回报,认为有付出必应有回报的价值观人生观,“善的友爱”体现一个人善良本性,善待他人,一切以善为本的价值观人生观;而“快乐的友爱”,顾名思义既是体现一个人的追求快乐,崇尚快乐的价值观人生观。

生活需要朋友,生活需要友爱。人类生活在世界上,无论平穷富贵都需要朋友,需要他人与你分享喜怒哀乐,需要他人倾诉与凝听,需要朋友互相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需要给予他人友爱与善来充实、补充自己。一个富人万贯家产,却因为孤独而郁郁寡欢,他没有朋友能去分享他的价值,没有别人来肯定他的价值。但假设富人身边一群朋友,富人友爱和善,把家产分给朋友,分给需要帮助的人,就好比把爱和善分给了他人,自己何尝收获不了快乐,同时成全了自己的善,他的价值也从中得到了体现,有了存在感便不再孤单,富人自身就能得到满足,找到生活的意义,造福社会与他人,从中收获幸福。因此,友爱不仅是对他人的善,也是对自己的善。友爱能提高生活幸福感。

三、友爱应与实践与思考相结合

首先要赋予实践中去,总所周知,本身具备善的事物就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存在,人人都向往美好善良的事物,因此提高自身修养是关键。德性虽是先天继承和后天修养而来的,但其实先天因素占了极小部分,很大一部分完全取决与后天自我经历,自身体会和前人的教诲。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善待身边的事物和人。第二,要“友爱”他人,在“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善的友爱”中,其实最为提倡的是“善的友爱”,也是友爱的最高境界。对待他人友爱不求回报,与利益无关,同时快乐作为一份心情很难长久,唯一有价值意义的是善,不仅自己好,希望别人也好,是一种高尚,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利他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能够稳固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人们达成大家好才是真正好的共识,同时才能使社会安定有序,蓬勃发展。只有社会关心良好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爱才能长存。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力所能及地伸出援助之手,在与他人利益或是其他矛盾冲突时,应尽量学会谦让、礼让,记得吃亏是福。友爱是相互的,只有人人心存友爱他人,友爱这个德性才有真正存在的意义,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只有把友爱和人的情感想连接,幸福感才能提高。比如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扶与不扶摔倒的老人。”扶即是给予他人的善,不扶即是人人的友爱没有相互,扶了老人却反被索赔,造成不诚信现象,人与人之间失去友爱与诚信甚至感恩之心,其价值意义就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这又关系到了另一层面的道德问题。因此,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是燃眉之急。第三,光凭友爱的实践是不够的,要不断反复思考即反思、反省,才能从中领悟、学习,取长补短,所收获的经历与经验,内化而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同时又能在重新的实践中习得新的体验与反思,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把友爱提升到最高境界即“善的友爱”,生活才能幸福,人生才会完满。因此,友爱他人,既也是友爱自己,幸福自己。

结语: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有善人组成的共同幸福的共同体的生活为人类最崇高的生活,生活最高宗旨就是幸福,人们在不断追求幸福这个最高宗旨的过程中度过一生,把爱与善意不断传递于他人,又从他人那里获得友爱,友爱就像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但并不是唯一的一把。友爱是人们把自己的善分享给别人的相互过程。友爱能使生活处处有温暖,处处充满善,因此友爱能提高生活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尼各马可伦理学[M].2001.3:227-287.

作者简介:李倩岚(1991—),女,汉族,福建宁德人,研究生,教育硕士。

猜你喜欢
德性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思想的逻辑理路与启示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别让孩子的幸福感丢失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