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肖冰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新国学;德行教育;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讨论中小学教育与新国学之间的关系,前提是要明确学校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一生发展的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学校教育是把一个“自然人”通过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
章太炎先生在《国学概论》中对国学有个粗略的论断,即“一国所有之学也”,即一个国家所有的学术或文化,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而“新国学”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具传统性与时代性【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新国学;德行教育;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5-0061-01【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新国学;德行教育;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5-0061-01,从现时的社会条件出发,从中小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出发,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旨在培养适应世界变化的、“有根”的人的一种文化。我们呼唤新国学的到来,希望这一文化精粹能在中小学校园内生根开花。
一、新国学——有根的德行教育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德行的教育永远放在育人的首位。“德行”是一个人的根,更是一个民族的根。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但当今部分国人的素养却令人汗颜!于是,矛头直指学校教育。然而放眼当今的中小学教育,没有哪一个时代会将德行教育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教育者们无论在意识上还是在行动上,都在很努力地做着德育工作,但不得不承认忙忙碌碌、轰轰烈烈之后,却收效甚微。教育者们也一直在追问,究竟怎样的德行教育才能真正直达人心,能够真正提升一个人的素养,乃至一个民族的素养。
新国学的出现为教育者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其实孔子、庄子到中国式的佛学禅宗,乃至当代的国学大师,都努力把深奥的学问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通过“知书识字”树立“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我人格,修炼自身素养。而新国学正是摒弃了生硬的说教、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动,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将养成个人德行和文化学识巧妙结合,使学习者在寻根、养根中,潜移默化、明理修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国学的出现使学校的德行教育有了脚踏实地、落地生根的感觉。
二、新国学——有传承的文化素养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有知识、没文化”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已然成为当今社会无法回避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功利性和工具性。以分数、升学率高低为主要评价标准,来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知识的机械记忆、技能的重复操练以及文化素养的缺位。于是,高智商、高学历、低素质、无教养的矛盾体就此产生。
而新国学从其学习内容来看,是将经典学识与德行修养融为一体,学习者在增长学识的过程中同步了解“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同时新国学的学习形式也是丰富多样并崇尚人性自然的,学习者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可轻吟浅诵、可泼墨挥毫、可倾情演绎,在不知不觉中既习得学识,又提高整体气质和修养,也就是文化素养。因此,学校若将新国学纳入课程设置,将学国学和学做人的模式固化下来,成为一种能够传承的、可常态化开展的教育意识形态,就能更好地发挥新国学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育人功能及价值。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中小学教育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新国学,在国学精粹的滋养下,让教育回归本源,让文化得以传承,让孩子们深深地扎下“炎黄根”。■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第一小学)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5-00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