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族档案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之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2015-05-30 04:08:20章俐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价值

章俐

摘 要:家族档案反映了家族与乡村的演进,彰显村落文化之特色。家族档案中的族规家训和其中反映的家族文化具有教育功能。我们应做好家族档案的复制和保护,加强档案编研与宣传,注重精神的传承,并融入现代的内涵,切实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家族档案;乡村文化建设;价值;实现路径

21世纪以来,各地表现出民间对乡土文化与家族传统的热情。家族档案是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能够充分调动民间的力量,发挥家族档案的价值,乡村文化建设将得到积极的推动。

一、家族档案彰显村落文化特色

家族档案既是家族史的重要材料,也是地方文化史甚至国史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各地纷纷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展现民风民俗,弘扬地方文化精神。以浙江省为例,2013年,浙江省档案局着手创建“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各地档案部门将‘乡村记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施……切实帮助基层做好方案策划、文献资料查找、展陈布置指导以及开展档案文化活动等各项工作”[1]。对于建设“乡村记忆”来说,搜集乡村史料,梳理乡村发展历程,彰显乡村文化特色是基础工作,而这也正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前提。

竹塅村位于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境内,该村孕育了近现代历史上的文化世家——陈氏家族。义宁陈氏涌现了湖南巡抚陈宝箴、“同光体”江西派代表诗人陈三立、书画家陈衡恪、史学大师陈寅恪、植物学家陈封怀等人物。数十年来,陈寅恪、义宁陈氏之研究成果卓著,修水县政协文史委编《一门四杰——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史料》《义宁陈氏五杰》、陈小从《图说义宁陈氏》等均运用了陈氏家族资料,这些资料或为修水县县志办等机构收藏,或为陈氏后裔提供。竹塅村现存陈家大屋,如何充分彰显义宁之学,家族档案和研究成果自然是重要的文献资料。

张村乡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境内,该地主要姓氏有张氏、周氏、黄氏、柴氏、饶氏等,村民手中收藏有多种家谱,如《秀峰张氏宗谱》、《秀峰黄氏统宗世谱》、《江阳嵩高柴氏宗谱》等。周志雄等《张村》一书于2013年出版,该书作者称,写作过程中张村的各种家谱是重要的史料,这些家谱反映出当地重视教育,宗族文化深厚,村民勇武刚毅等特色。

二、家族档案的教育功能

家风的好坏既关系子女的成才,又关乎社会的发展。传统家风中的一些内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通过家族档案,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了解传统家风。

家族档案中,家规、家训等宗族规制和家书等是重要内容,可以规范族人言行,使族人知所向往,亦知有所戒惧,不妄为非。《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传世名篇之价值毋庸赘述,其他家族规制和文书也多可予今人以劝勉,予今人以启发。浦江郑氏世居浦江县郑宅镇,有“江南第一家”之称,十五世同居,名人贤达前后相望,其《郑氏规范》被费成康称为“中国古代家法族规的代表作”[2]。郑氏义门注重耕读,孝义传家,《郑氏规范》中多有倡导率先垂范、孝亲尊长、救困扶危、戒奢倡廉之内容,如:“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子弟当冠,须延有德之宾,庶可责以成人之道”;“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以忝家法”[3]。

贵州独山县兔场镇是黔南乡镇,因莫氏家族而闻名。莫氏家族于晚清时期影响甚大,涌现了翰林院庶吉士莫与俦、宋诗派代表人物莫友芝、学古书院山长莫庭芝、商人莫瑶芝等。然而,莫氏家族曾经家境困窘,子弟浮薄,如莫瑶芝“终日闲荡”,莫生芝“恣情逞欲”。面对如此局面,莫友芝痛心不已,作《甲辰家规》。《甲辰家规》共十四条,用语浅近,然语重心长,令人印象深刻。

家规之外,家族档案中记载的人物事迹及其品格不仅对族人有激励功能,而且对世人具有教育功能。浦江郑氏族人多有英杰,如礼部尚书郑沂,创建东明精舍、治家有方的郑德璋,《郑氏家范》制定者郑文融,翰林典籍郑棠等。又如金华市金东区畈田蒋村,不仅是诗人艾青之故乡,而且“人才辈出,形成耕读传家的良好风气”。目前,该村“依据档案文献修复艾青故居”,“挖掘族群档案文化资源”[4],推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和文化建设。

三、家族档案价值之实现路径

家族档案涵盖面广,形式多样,往往较为分散,多有私人收藏者,家谱、手稿、照片、遗嘱等档案皆是如此。因此,家族档案的搜集与利用需要多部门的合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

(一)家族档案的复制与保护

就家谱来说,民间尚存有众多清朝、民国年间的家谱。近年来,除了国家、各省层面的家谱总目之外,各地还进行细致的普查,编纂了当地的家谱总目提要,如浙江的余姚、慈溪、奉化、鄞州等地,并出现了不同姓氏的家譜总目提要。各地政府可以这些材料为线索,并在此基础上阅读各种家谱,挑选其中价值突出者进行复制(影印或扫描),扫描成电子稿则是更为长久的保存方式,也更便于广泛利用。复制旧谱之外,如今各地续修新谱之举不失为保存文献的另一途径。

(二)家族档案的编研与宣传

家族档案是家族人物与相关事件的原始记录,因其内容的鲜明生动与材质的朴旧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档案中的人物与事件让人心生亲切与敬意,其中体现的爱国爱乡、爱岗敬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等精神与人格风范,更是令人崇敬。宣传家族档案的内容与文化精神,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功能。张继光、张乾源、张永勤祖孙三代是近现代著名建筑家,他们是宁波鄞州人,“他们三代人的奋斗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缩影”。2010年9月,鄞州区档案局得知张乾源收藏有家族档案,便与张乾源取得联系。当年10月,张乾源向档案局捐献了张乾源《建筑综合论》、原上海滩四明公所董事会合照原件(60cm×80cm)、相关刊物等“富有深刻内涵的珍贵档案”,“其中有不少重要历史照片和票据样本,具有无可替代的档案价值”[5]。

档案宣传是扩大档案影响,发挥档案价值的重要途径,家族档案和村落文化的宣传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编研形成的资料是宣传的基本内容,考虑到大众的需求,宣传资料力求简洁明了,图文并茂。在媒介发达的今天,档案宣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张贴宣传材料、设立文化长廊、网站、微博、微信等。

(三)注重精神的继承,融入现代的内涵

乡村文化建设,重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家族档案的利用也要充分挖掘积极的精神文化资源。目前,各地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注重家风村风的建设和传统文化的继承。2014年,绍兴上虞开展“村规到村 家训入户”活动,“引导村居、家庭,整理、提炼村规家训,并统一悬挂公示。从上虞的众多家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宝贵的文化传统,尤突出者如丰惠镇的范氏家族,作为范仲淹之后,他们以《岳阳楼记》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家训。同年,湖州安吉开展15万家庭户户立家规活动,各家族在继承古代家规的基础上,制定新家规。

值得注意的是,继承传统时,应当着眼于当代社会,融入现代的内涵。张颐武主张对传统家风实现“创造性转化”,“首先需要对传统价值观、伦理观有所了解;其次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缺失,从中寻找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传承;最后,在实践中调整与现实不相适应的部分”[6]。

参考文献:

[1] 丁越飞等.打造“乡村记忆”基地 助推农村文化礼堂[J].浙江档案.2014,(02).

[2] 费成康.中国的家法族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第17页.

[3] 郑太和、郑涛等.郑氏规范[A].丛书集成新编.第33册.

[4] 蒋国勇、应小丽.社会认同视野下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实践逻辑——基于浙江省畈田蒋村的调查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4,(01).

[5] 浙江省档案局(馆)编.走近档案——浙江省档案利用100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第38~39页.

[6] 胡言午.家风仍是传承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载体[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3.17.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8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6
一粒米的价值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究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0:16:41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给”的价值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09:08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58:21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0:5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