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汉语介词探究

2015-05-30 03:45:15王成娟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介词汉语

王成娟

摘 要:介词在汉语中使用比较广泛,有的介词还兼具两种词性,其中,介词“在”是汉语中使用比较多的介词,由其组成的介词结构是学习汉语所必须掌握的句法结构。因此,深化对介词“在”的理解和掌握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讲很有必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介词“在”进行简略的论述。

关键词:介词“在”;认知语言学;汉语

一、介词“在”的 语法意义

作为虚词,介词是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的,在句子中介词作为成分必须要和NP一起以介词短语的成分充当句子成分,主要在句子中充当状语,其介引功能。作为介词的中的一个,介词“在”只有语法上的意义,而没有词汇上的意义,在句法上介词“在”的作用是引出NP,表示的是行为、动作、或者是某种持续的状态的时间、范围、以及处所等。

首先,当NP是空间名词时。介词“在”引出的是行为或动作的处所。首先,“在”连同其宾语一起在谓语中心词前作状语,引出动作行为的地点。当“在+处所名词”作状语时,介词“在”所引出的是谓语动词施事动词的地点。例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圆”这句话中,介词“在”引出的黑板就是谓语动词画的地点,也就是施事动词的地点。其次,介词“在”连同其宾语在谓语中心词后作为句子的补语,当“在+处所名词”作补语时,介词“在”所引出的是句子的主语经过动作以后最终所到的地点。

其次,当NP是时间名词时。介词“在”所引出的是行为或动作的时间。当介词“在+时间名词”充当句子的状语时,其所起的作用是引出主语行为的时间。例如:“小張在八月份就完成了本年度的计划”这句话中,“在+八月份”作句子的状语,引出的就是主语小张完成计划这一动作的时间。

二、介词“在”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一)认知图示

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背景”理论,背景实际上充当了其它物体运动的参照。这种理论实际上将两种物体的语言学上的关系以空间方位的形式加以表达,使得二者的关系更加形象具体。在现代汉语中,对不同物体的空间方位关系的表达主要就是借助介词来表达,而其中的介词“在”就是常用的一种。通常用介词“在+方位词”来表达,例如:“在.....上、在.....里、在.....中”,在这三个结构中,“在....上”表示的是施事或者受事从空间方位来说位于参照物的上方,图示上二者属于上——下图示;而“在......中”、“在......里”这两个结构从空间方位来看表示的是施事或者受事位于参照物的内部,图示上二者属于容器图示。例如:“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这句话中,受事“写”相对于作为黑板的界标,是处于黑板的上方,而“小明在河里游泳”这句话中施事的“小明”相对于河面这个界标来说,从空间方位来看是处于河这个容器中。“上”这一方位词通常表示的是某一个平面的上部位置,根据周烈婷的观点,“里”表示的是参照物和目标物之间在空间关系上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有时“上”也表示这一关系。根据陈忠的观点,当介词“在+方位词”表示两个物体的方位关系时,“上”、“里”两个不同的意象同属于原型结构,在结构的边缘部分,二者存在一定的交叉。这种关系如下图所示:

在这一示意图中,“里”的示意图为开始的典型密闭容器,随后逐渐成为开放的空间。目的物与参照物之间的包含部分越多,封闭就越严,就自然而然地适用“里”来表示,而用“上”来表示目的物和参照物空间方位关系时,表示的是二者有接触,但是却丝毫不存在目的物被包含的关系。于是,当可以用“上”和“里”来表示目的物和参照物关系时,就是二者的关系处于典型的“里”向典型的“上”的过渡地带。

(二)像似性

语言的像似性制约着语法的序列。也即是说,语言的结构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世界的结构,包括语言的发出者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看法。这主要表现为顺序像似。汉语中,人们生活和概念活动中形成的一定的时间规律也在语言中得到体现。按照戴浩一的观点:“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例如:小明掉在了花池里。“掉”的状态要先于“在花池”里的状态,“在花池”里作的是补语。介词“在” 引导的结构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而在动词之后作补语则表示参与者在事情过后所处的空间位置。从顺序角度来看,介词“在”结构如果出现在动词之前就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是在谓语动词之前,相反则表示事情发生在谓语动词之后。

三、结语

介词“在”是现代汉语中应用比较频繁的介词之一,由其引导的结构在句子中充当了多种成分。以往的研究主要从本体和教学两个方面开展,缺少从认知语言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基于认知语言角度的探讨以图示、像似性为切入点,将这一词汇的功能及其与句子中主语的关系、以及在句中使用时表示的时间顺序等形象、具体地表示出来,使得对介词“在”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在汉语教学中对介词“在”及其他介词进行教学阐述是一个可取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37-148.

[2]陈信春.“在十 NP”的“在”的稳现[J].殷都学刊,1990 (1): 85-93.

[3]郑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介词“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18-32.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介词汉语
学汉语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介词和介词短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介词不能这样用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5:26:31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