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军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可以说生活有多丰富,作文就有多丰富。有些学生一听老师说要写作就害怕,觉得头痛,大多数同学是因为无话可说,其实那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实际生活中,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写作的溪水一定会长流不息。
一、从观察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去捕捉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诗说明了想要写出好的文章,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品味生活,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
1.从日常生活入手,积累素材。如写《使我感动的一件事》时,学生千篇一律地从“生病时父母陪我到深夜”、“同学帮我辅导”、“老师冒雨送我归”的角度来构思。而一位学生谈到了一次当堂作业中,自己忘了带修正带,同桌见他急得抓耳挠腮时,马上把所剩无几的修正带借给他,结果本人做错了无法订正,弄得作业不整洁,还挨了老师的批评。同学借东西之类的事可以说司空见惯,但这件“平淡无奇”的事却足以让人感动。于是,我组织学生对这件事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了这样的事是最真切的,也足以打动人心。
2.从“新鲜敏感”事物入手,训练思维。小学生与生俱来地对新鲜敏感事物和引发自己思考的事件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究欲。当我们把这份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为学生的习作动机时,他们便能思维流畅,甚至不吐不快。
二、从注重课内外阅读的积累中汲取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吸取素材,在生活中积累素材,还要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课外读物中吸收营养,积累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1.以课本为中心。阅读教学中处处有作文的源泉。课文中所选文章都是经典之作,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意渗透构段方式的理解,并将其引入说话写话训练中,学生也易于掌握和运用。教材的可开发性潜能,要求我们不断地钻研教材,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在“仿中学写”,“创中求新”,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增强写作的信心。
2.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内资源毕竟有限,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学中,我积极地结合“书香班级”、“阅读小明星”、“阅读指导课”等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甚至是有价值的网络文字,进行广泛的阅读,来补充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上的不足。广泛阅读之后,我指导学生通过“故事朗诵会”、“精彩片段赏析”、写读后感或者读书笔记等活动,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样,让学生间接接触社会生活,并由此引起共鸣,诱发新的思考,从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三、从强化主题训练的实践中体验素材
有了对生活的体验和文学阅读经验的大量积累后,学生就会有情感喷涌而出之感,这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冲动,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用笔来进行说话。
1.鼓励学生写日记。我鼓励学生写“轮流日记”来提高写作水平。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每天由一人写日记,次日由组长组织和其他小组调换进行交流、评价,星期五由老师进行审核并推荐佳作交流。日记内容不限:可以记录生活经历、观察感受,也可以单独完成或组员研究接编故事。因为日记本是全组的“共有资产”,小组成员都很珍惜,写作时都很用心。我惊奇地发现很多同学甚至一些平时“厌恶”写作的同学,在无拘无束的表达中也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且作文有血有肉,引发共鸣。
2.巧办小报启智慧。让学生刊办小报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围绕文本知识,自制电子小报,可以是读书体会、美文赏析等;结合每月主题教育活动,四人小组合作办小报,办小报学生要大量地阅读收集资料,还需要更多的是创作,这其中如布局、排版、绘画、报道等。久而久之,学生笔耕不辍,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启迪了智慧、陶冶了情操,促进了读写结合,也积累了习作素材,下笔就自然如有神。
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周围人和事的习惯,从生活的海洋里一点一滴地捕捉浪花,摄取素材,同时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才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第三小学
编辑 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