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柳虹
【摘 要】教师要在材料投放中充分挖掘操作的游戏形式,使得幼儿能以角色身份在游戏情境中学习,在宽松的游戏氛围中发展各种动作及相关技能。
【关键词】技能 材料 活动环境 材料投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198
依托《指南》精神,我们在创设活动区时开始注重关注幼儿的喜好,为幼儿创世更加宽松、温馨的活动区环境,也注重幼儿活动区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元、开放的物质支持。然而,也存在以下误区:投放材料虽有层次性,但是目标单一;幼儿对材料兴趣持续性不长;区域活动多来源于活动延伸;缺乏关注幼儿的实际需求,造成部分材料虚设;机械操作、练习性、作业性痕迹明显;材料放置不合理、浪费;材料投放周期计划性不强,没深入思考更换理由。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实践,我做了以下活动区材料投放的再思考。
一、材料投放教育目标多维性和层次性的再思考
过去我们更新材料缺乏系统性认识,常常为“换”而“换”,造成材料调整上的资源浪费。现在,我们会根据幼儿的发展,及时调整目标,顺应孩子的发展连续性和整体性,统整修正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多维性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如:活动区:钓鱼,教师提供的是各种颜色的小鱼,放鱼的盒子(盒子上一个一个小方盒,贴着数字1—10),按数量放鱼。当幼儿熟悉玩法,不再感兴趣了,可调整成大小不一、颜色、数量不同的鱼和篮子,这样的调整可以使幼儿操作目标由停留在数量上,变得更加灵活和自主;而“营救金鸡冠的公鸡”显得更为灵活,在投放的公鸡、狐狸、山、草地等小图片中,可以自已设计营救过程,这次是“游过急腾腾的河流、穿过高耸耸的山头、爬过绿菌菌的草地”,下次可再增加“爬天梯、过铁索桥”等情节,图片皆可移动,每个环节自由设计难度,如困在里头,可以停止游戏一次,幼儿可用扔骰子或翻棋子(背面标数字)进行游戏。这样同一材料有不同的难易程度,供幼儿自由选择,教师便能针对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所以我们思考同一主题时应分为几个层次的材料,不同材料随着目标的定位激发幼儿再游戏。
二、材料投放操作内容生活化和游戏化的再思考
巧妙地根据游戏内容创设可操作的情景,充分发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材料投放中充分挖掘操作的游戏形式,使得幼儿能以角色身份在游戏情境中学习,在宽松的游戏氛围中发展各种动作及相关技能。
(一)材料投放操作内容生活化
生活化的操作内容能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习得的操作能力和知识经验,在生活中得以应用。如:投放的扣钮扣、系鞋带、给小动物喂食等零碎的、较没联系性的区域,不如投放挂历纸、报纸、旧布片、珠子等,开展生活区“服装加工厂”,把原来零碎的扣钮扣、系鞋带等区域整合成“服装加工厂”,把所有内容涵盖在里面,分成几个“车间”,设计、裁衣、车衣(粘贴)、装饰、穿衣(给娃娃穿衣)等;又如耐克鞋厂,有设计车间、制模车间、成鞋车间、配对车间等,我们这样的材料投放可使幼儿在操作时掌握生活技能和知识,又不同以往单调、枯燥的区域,学到的本领系统又有联系,并得以在日常生活中充分运用。
(二)材料投放操作内容游戏化
丰富、巧妙的材料投放,能让幼儿以角色身份在游戏情境中学习。如:语言区内容较为枯燥,我们投放白板纸、彩色笔等,制作成“汀州三日游”一日一“板”图,把长汀一些名胜古迹、美丽乡村编成儿歌、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幼儿操作时扮“小导游”,以导游身份介绍长汀,以这种游戏形式让幼儿了解长汀名胜,有助于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让幼儿的操作内容更游戏化,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自主学习。
三、材料投放及时调整材料的组合和位置关系再思考
在新的活动中,教师仍然要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补充、调整、增删材料,以将幼儿的活动引向深入,让幼儿的兴趣持续保持。对材料价值的分析就这样贯穿于区域活动的始终。
所以我们在材料投放上要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思考及时调整材料的组合和位置关系,引发幼儿新的活动。如在进行“好玩的石头”这个主题时,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的各种各样石头投放在科学区,让孩子观察、了解石头的性质,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们对石头失去了兴趣,于是就及时把它投放到了美工区,孩子们兴趣又回来了,大石头他们直接在上面作画,小石头用于作画工作,他们想象成房子、汽车、大象等,粘贴在图画纸上,周围添画相应的背景,又是一幅与众不同的石头画。又如:搜集来的易拉罐,最初教师在里面装上豆子、沙子等材料,然后把它们放在音乐区做打击乐器。
一段时间后,教师带领孩子们将一个个易拉罐组合在一起,变成了体育区的“梅花桩”;又过段时间,再次改变一下,又将这些易拉罐组合变成了举重用的杠铃。一些看似简单的材料,就这样在教师的匠心巧手中一次次变身,成为不断吸引孩子的新材料。
四、材料投放表现形式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再思考
过去我们在材料的投放中缺少在投放的形式上进行思考,机械操作性的材料比较多,作业性的痕迹比较明显,幼儿的操作比较单一。《指南》学习后,我们要思考材料投放的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表征会让幼儿的兴趣点更高,操作的持续性更久。如:数学区不再是简单的投放几张记录表,而象“超市”活动区中“货比三家”,难度分为三级:一查询指定产品的价格;二查询自选商品的价格;三查询2件商品的价格,这样层层比较、不断探索,幼儿会保持持久的操作兴趣,不断完成任务与挑战。再如:可以把易拉罐投放到建构区,方便小班幼儿玩摞高游戏,比赛谁摞得最高,并数一数有几个罐子。
中、大班的幼儿可以在建构区利用易拉罐做桥墩、建立交桥等;可以在易拉罐内装大小不同的沙粒(或豆子等物),然后投放到科学区,让幼儿探索声音;可以投放到表演区,做成沙锤,让幼儿进行打击乐演奏……
因此,只要教师在材料投放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再多点思考,而不是原来的机械操作、作业性操作,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发挥较大作用,并能多方位地达到教育目标,而不是单一的目标了。
五、材料投放推进调整时机和调整数量的再思考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曾经适宜的材料,在一段时间以后也会失去原有的价值。要想让幼儿在活动中持续发展,就要思考及时调整材料,满足幼儿学习的新需求。如:简单的训练用筷子,我们可先投放纸团让幼儿练习,再投放花生、豆子、珠珠,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难度不断加大;又如:科学区“电吹风吹乒乓球”,吹一个乒乓球简单,玩久了无聊,师再投放一个乒乓球,让幼儿探索怎么让两个乒乓球吹起来,还能顺着风向循环?需要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观察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的状态,明确调整材料的时机,促进幼儿产生学习的新兴趣转移和学习新要求。
过去调整材料的数量,常常因取消一些材料就增加相应的一些数量的材料,未思考哪些材料可以调整,调整多少数量,新增的材料又该增加多少是适宜的?我们在每次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中可以体现,让我们有据可查。
因此,我们还要思考,新增材料基于幼儿整体发展,数量可以多,若基于个别幼儿的需要则可以数量少些。通过观察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情况来判断追加的相应数量。
总而言之,活动区的开展要重视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教师应遵循材料投放的特点,多角度、多广度思考,从而提高幼儿参与活动区的质量,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