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金
【摘 要】导语设计是中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设计能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分析名师课例中的导语设计入手,我们可以总结出温故知新导入法、检查预习导入法、开门见山导入法、背景介绍导入法、故事吸引导入法和创设情境导入法等导入课文的方法,为语文课堂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语设计;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188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推动力。每一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都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自己的每一节课,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场,它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一个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精巧的导语设计,可以瞬间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引起注意,引发思维,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课堂,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导语设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语文教师展现个性的最好平台。许多成功的的语文课都离不开精彩的导语,下面结合名师课例,就常见导语的类型进行初步探讨。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用简洁的语言,从旧知识引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承上启下的方法,这种导入的方法有利于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以旧知识作为纽带,不断向学生传递新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活动。“这种提问旧知识、师生共同讨论式的导入,环环相扣,自然易懂,一问一答,教学融洽。”[1]
浙江省东阳中学的蔡伟老师在讲授《黄鹂》时也采用了温故知新导入法:古今中外,文人骚客,不但爱鸟,而且喜欢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描绘鸟,并通过对鸟的形象的塑造,来表现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独到见解。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关鸟的作品。(生:老舍的《小麻雀》,还有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你对所学的文章记得很牢。前者表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后者蕴含着对传统思维与习惯的反思。
在鸟类中,有一种鸟是古今文人特别喜爱的,那就是会唱歌的黄鹂。别的不提,单在唐诗中黄鹂出现的频率就特别高。例如杜甫的《绝句》与《江畔独步寻花》,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王维的《田园乐》、杜牧的《江南春》等。(多媒体展示配画诗,并请学生集体朗读。)
蔡伟老师的导语,让同学们回顾了与黄鹂有关的作品和诗句,虽然这首现代诗字面上不会给学生的阅读造成太大的障碍,但要真正感悟诗歌的哲理与美学的因素,并非易事。蔡老师用学生熟悉的作品作为这堂课的导入,联系旧课,提示新课,让学生复习巩固,前后联系,不但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也降低了学习新课的难度。集体朗读复习旧知识,快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导入法
检查作业导入法有一个前提,教师需要在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与这节课相关的资料,或者在文言文学习前布置相关的预习作业。教师在上课的导入环节就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样的导入方法能很好地督促学生对课文进行了解,也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欧阳代娜老师是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她在教授《岳阳楼记》时,在导入部分就用了检查预习的方法:她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三遍,第一遍正字音,第二遍划出疑难语句,第三遍划出不能解决的语句请教老师或与同学交流。她请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一、二段,由大家指出听读中发现的读音方面的问题,最后她检查了学生预习中布置的查阅作者资料的作业。[2]
欧阳老师是一名特别有思想的老师,她把自己的教学追求概括为“美”、“巧”、“活”、“实”四个方面,她在《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的导语部分就很好地体现了她教学追求中的“实”。欧阳老师不仅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更而且还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点是很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欧阳老师这种导入的方法也存在很大争议,有人说她在第一个环节上就占了上课的大部分时间,把检查预习归入课堂导入的环节不是特别妥当,也有人说这一环节这些预习没有必要检查。在我看来,欧阳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这样的导入可能会耗费一点时间,但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正确掌握字词句是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形成阅读的思维导向,能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做铺垫和准备,这些时间用的都是值得的。
三、开门见山导入法
开门见山的导入法就是直接导入,不借用其他教学工具,教师对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进行说明,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指向性更加明确。
江西师大附小副校长,著名特级教师熊海滨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教授的《故乡》,在导入的部分就用了开门见山的导入法:同学们,这节课我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生:想)老师出示闰土的图像,朗读课文,初次和这位朋友见面,你对他有什么样的印象?想不想全面了解这个少年?昨天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你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开始吧。
思维从疑问开始,熊老师精彩的导入,和课前与学生的聊天密切结合在一起,顺畅自然。当新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是最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阅读学习。虽然直接导入的时间很短,但教师还是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避免千篇一律,词不达意,吞吞吐吐,影响教学的效果。“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文内容的思考。这样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带着问题阅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
四、背景介绍导入法
我们的课文是丰富多样的,不仅提供了现代的文学作品,也提供了古代、当代以及国外的一些著名作品。“现代作品学生理解起来不难,而古代和外国作品的理解难度就要大一些。”[4]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地走进课文的学习,教师在导入的环节就可以采用背景介绍导入法,介绍作品的相关时代背景,作者的资料,写作的目的等,让学生带着时代感去阅读文本,与作者和作品产生共鸣。
浙江省德清县高级中学的曹根荣老师在教授《季氏将伐颛臾》时就用到了背景介绍的导入法: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明确了该如何自主研读文言文。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大家自己研读的收获。我手头有一些同学自己制作的学习积累卡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学们自己认为已解决的;一类是以课文中的某个知识点为“生长点”而产生的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第一类有代表性的几张,我们请制作者向大家介绍,大家听了可以做补充或提问。学生一展示孔子简介,学生二展示《论语》简介,学生三展示《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背景介绍导入法是一种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每个作品都是作家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产物,学生对作家或作家写作的时代背景不了解,就不能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就像曹老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一样,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在课上讲解,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能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有关孔子和论语的介绍,就说明学生已经对这篇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只要在适当的时候稍作补充或纠正即可。运用背景介绍导入法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降低了学生学习古代及国外作品的难度,学生学起来也会轻松很多。
五、故事吸引导入法
洛克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注意。”运用作者的小故事来导入新课,会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去,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特别是与作者有关的奇闻异事、民间传说等。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新课学习的兴趣,然后再进行课文的教学。
著名特级教师韩军在教授《登高》就运用了故事吸引导入的方法: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不过,这不是一个欢快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能做到吗?(能)我开始讲述。1200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长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在远处还时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的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朗诵《登高》)
韩军老师运用一个电影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瞬间集中到了教师身上。诗歌难学难教,难就难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大多就读一读,理解字面的意思就算学过了。
韩军老师别出心裁,一上课就给同学们讲述了一个电影故事,在讲故事中把《登高》中的意象画面通过有声的语言传递给每位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想像当时的情景。这样做使学生还没有看到诗歌,却先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学生听完故事和朗诵的同时,新课也就开始了,韩军老师在导入和感知的衔接部分做的非常自然,不露痕迹,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一种理想的课堂氛围中。这种故事吸引导入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特别受用。
六、借助教具导入法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挂图、实物、演示、影视、录音等教具,配合语言导入新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让电脑走进课堂,用视频为学生服务也不失为一良策。”[5]
郭初阳老师在教授《愚公移山》时,就采用了借助教具导入的方法:很高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愚公移山》。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中的“大”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展示一幅图画)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PPT展示“山”很大,“移”次之,“愚公”最小),因为山实在太大了。
我们接下来思考这样四个问题:第一,山是怎样的?第二,愚公是怎样的?第三,“移山”,“移”的过程是怎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边听录音,一边来思考这四个“怎么样”。
郭初阳老师在这堂课教学的导入环节借助了PPT和录音两种教具,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把课题弄清楚了,文章也就好学一些。郭老师将课题用一幅图画展现出来,清晰明了,但接着又提出了这幅图画排列不是很合理,又用一幅图画排列了字的大小,学生一下就能明白,愚公是微小的,山是巨大的,愚公想要移山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然后郭老师继续提出了四个“怎么样”的问题,让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思考问题。郭老师这样借助教具的导入方法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七、创设情境导入法
学生平时的生活和课文里所描绘的情境差别很大,学生一开始很难体会理解这样的情境,如果教师能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似的情境,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诱发学生思维,为接下来课文的讲解设置铺垫,提高学习效率。
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的金新宇老师在教授《再别康桥》时就用了创设情境导入的方法:在我们这个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你可曾注意过紫薇山那一方静静的坟冢?可曾注意过那幢被高楼遮住身影的颇有西洋味的青砖小楼?就是这个江南小镇,曾孕育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用江南水乡才子的多情感受着异国康河慷慨的馈赠,用他35年如流星般短暂而耀眼的一生把江南小桥流水的灵气和缠绵融进了康河里。并使康河也成为我们永远的骄傲。他便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再别康桥》。[6]
金老师是浙江人,江南水乡的学生本来就能体会到江南的韵味,但如果是北方的学生,就未必能体会到这样的情调。因此在教学的导入环节,结合PPT展示江南水乡的图片,再结合教师娓娓道来江南水乡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学生很快就会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无形中,教师就把学生置身于江南美丽的风光中,在潜移默化中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
教师在导入环节运用创设情境是要注意两个细节:一是要善于创设情境。教师在上课时,现成的情境一般很少,因此,教师就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符合教学的需要的情境。二是要加强引导,光会创设情境是没有用的,教师设置的情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为了引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考而创设。
导语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上的几个课例中,我们可以学到温故知新导入法、开门见山导入法、背景介绍导入法、故事吸引导入法、借助教具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法这几种导入课文的方法。当然,导语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编排、课文的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导语。
除了以上分析的几种导语设计的类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设计导语的方法,甚至也可以将几种导语设计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总之,在课堂中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都要为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结合实践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导入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课堂增添色彩。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决定名师精彩教学的100个课堂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段昌平.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艺术[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4]俞光绪.浅论导语设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46
[5]高岩.插上天使的翅膀,展翅飞翔——浅谈高中语文导语种种[J].课堂经纬,2009(7):55
[6]朱昌元.名师课堂教学实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