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古方知奇妙生

2015-05-30 10:48姜玉波
中国书画 2015年8期
关键词:黄山谷神采情性

姜玉波

临帖,是学书之不二法门:入古,被学书者奉为圭臬。临帖一途,见识不同,取法各异,而收获自不相同。

在我认识的学书者中,张光辉无疑是个聪明而刻苦的人。他所选择的“入古”既不是上取秦汉,也不是下取明清,而是中取唐宋。此种选择既可上追,亦可下延。在书体上,他选择草书和楷书,其学习之深入,古法运用之从容,气象之兼容并包,都令我钦佩不已。

其实,对于书法的学习,有很多种方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意与古会便是正道。意会古人,并能随笔、随心地呈诸纸上,化为一种人生心灵的表白,则又是最终目的。有书家临帖很像,但创作起来捉襟见肘,气息全然不对。光辉不仅画龙画虎信手拈来,而且创作亦能妙合古人,与原帖相消息,其变化多端如羚羊挂角、香象渡河,心手双畅,这让我不得不钦佩他的化古之天性与功力。古人有言:“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光辉功、性皆有因而神采焕然。

张光辉善草书。他取法黄山谷,笔下一股刚毅勇猛之气,直追人心魂,黄山谷的开张大气、聚散有度、点画狼藉、风樯阵马,在他的笔下一泻无余。欣赏他的书法,是一种享受,而如果现场观摩张光辉的书写,那些技术动作的表达、细枝末节的刻画、用笔用墨的变幻以及书写时身心的畅快,无不给人带来享受。这也是我喜欢他书法的原因。

张光辉亦善楷书,书学颜鲁公大气磅礴,结体开张,笔沉墨实。我个人的看法是,学习楷书,唐楷为首选,而唐楷中鲁公书又为第一。究其原因,楷书在魏晋时期尚处发端,晋之楷书自八分而来,胎息于隶,法度不甚完备遑论成熟,初学易误入偏颇之途。魏之楷书主要是墓志碑刻,墨迹不多,用毛笔表现刀刻之迹,又易陷入描摹一途,积习既久,既有碍心性的挥洒,又难以过渡到行草。至唐后,楷书法度完备,最能正人手腕。在唐人的楷书中,颜鲁公的风格最为多变,既有结构紧凑的《多宝塔》《颜勤礼》,也有平画宽结的《麻姑仙坛》,且字径大至擘窠、小至方寸,易于取法。张光辉涵泳于颜书中正宽博之气象,把颜真卿的大气象传达得淋漓尽致。

孙过庭《书谱》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这是论述真、草二体之间的关系,也是学习真草书的关捩。张光辉对孙氏的这段话有着深刻的理解,因而他的草书不仅使转纵横、淋漓酣畅,而且点画狼藉、情性毕现,寓沉着于痛快之中,他的楷书则寓动于静。因此,他是孙过庭书学思想的实践者,更是受益者。

健步走在学书路途上的张光辉没有被眼前的光环所迷惑,他冷静地意识到:书法最重要的不是技法的娴熟,不是名气,不是入展或获奖,而是追求其内蕴的深意、文化的品位。为了勇攀高峰,他广谒名师,亲聆教诲,后进入名师汇集、理念前卫的中国书法院学习。张光辉在深入研究书法的同日寸,也从事书法教学工作,兼任河北美术学院的特聘书法教授,教学相长,对学生和盘托出,倾囊相授。

年届不惑的张光辉已经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我并不是指他能在全国性的大展中摘金夺银,也不是指他头上的一些耀眼的光环。他自己也视这些为浮云。从他的书写状态中,我看到一个书法家所具备的学养和平和的心态。这个年龄段,是书法创作的壮年,是积累功力、积累学养、具有思辨而对书法艺术愈发产生深刻理解的时期,也是最能出成果的时期。在这个节点,张光辉盘点自己的所学并展现出来,于自己是一个小结,于他人是一种启迪。我愿光辉能以此为起点,深入古人,再攫精华,立定脚根,一往直前。我也深信,他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让我们共同期待!

猜你喜欢
黄山谷神采情性
刘月华
惊艳世界的“青花”神采
《黄山谷论书句》
荷风
《黄山谷论书》
先秦至金元时期“情性”说述评
一样情性 两份家国——论大洋洲华文微型小说中的“移民”情结
功性与神采——书法教学中的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