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血培养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600例分析

2015-05-30 17:03徐勇锋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5年9期

徐勇锋

【摘 要】 目的:分析儿科临床患儿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为儿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对本院600例患儿血培养资料进行分析,对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定并统计其耐药性。结果:600例患儿血培养样本中,阳性样本359例,临床分离率为59.83%。其中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共251株;革兰氏阴性菌108株。细菌鉴定结果显示,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菌等。耐药性分析表明,儿科血培养病原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等表现出耐药性,而对头孢噻肟、亚胺培南、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等表现出普遍的高敏性。结论:儿科临床患儿的血培养病原菌分离率较高,其中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该研究结果可为儿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儿科血培养;病原菌分布;细菌分离率;耐药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7-0143-02

菌血症是指外界的细菌经由体表的入口或是感染的入口进入血液系统后,在人体血液内繁殖并随血流在全身播散,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①骤起高热,可达40~41°,或低温,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②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③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可能伴有意识障碍;④肝脾可肿大,重者可发生黄疸、皮下出血等。 笔者分析本院儿科收治的600例患儿的血培养资料,初步探讨和分析其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600例患儿均为我院儿科2010年03月至2015年03月所收治的患儿,所有患儿原发性疾病以血液疾病为主,如:菌血症、败血症、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朗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噬细胞综合症、粒细胞缺乏症以及β-地中海贫血等;其次是肿瘤性疾病。患儿年龄在2~15岁之间,平均年龄(7.3±1.4)岁,男性患儿311例,女性患儿289例。

1.2 病原菌分离和药敏试验 600例患儿的血样均在清晨无菌操作进行采集,抽取约3ml静脉血注入血培养瓶,使用血培养分析仪(法国梅里亚公司生产,型号BacT/Alert 3D)进行检测分析。对于血培养为阳性的样本,将其转入37℃恒温培养箱中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所有操作均按照仪器操作步骤说明进行。

1.3 耐药评价标准 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2010年制定的标准[1]对培养菌的耐药性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临床细菌分离和鉴定结果 本研究共采集600例患儿血液样本,其中阳性样本359例,临床分离率为59.83%。其中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共251株,占总数的69.92%;革兰氏阴性菌108株,占总数的30.08%。细菌鉴定结果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菌等,具体见表1。

2.2 病原菌临床药敏结果 耐药性分析表明,儿科血培养病原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等表现出普遍的耐药性,具体见表2;而对头孢噻肟、亚胺培南、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等表现出高敏性,具体见表3。

3 讨论

血培养是目前临床上重要的血液标本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手段。在血液循环系统疾病中,如菌血症、败血症以及细菌性内膜炎等,可采用血培养方法进行临床诊断。儿科患儿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在细菌侵入其血液循环系统时,机体的免疫器官和组织往往不能很好的进行识别和清除,因此该群体是菌血症、败血症等疾病的高发群体。菌血症和败血症发展较快,病情复杂,因此快速的鉴别诊断以及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对其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往往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不但使患儿疾病出现恶化,增加治疗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给其亲属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为防止患儿疾病的反复以及临床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包括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剂型以及剂量不当[3]等问题,临床开展药敏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儿科患儿实施治疗时应严格按照分离细菌的药敏结果进行,配合科学的联合用药,直到患儿的血液细菌检测结果为阴性[4]。头孢噻肟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抗菌谱要比其他几种头孢类抗生素更为广泛,尤其是针对革兰氏阴性菌[5];本研究中,亚胺培南的临床细菌耐药率为0.84%,该药物对革兰阴性、阳性细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杀菌效果,抗菌谱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动杆菌部分菌株、克雷伯杆菌等,其主要抗菌机制是抑制细胞壁主要成分的合成;万古霉素的临床耐药率为1.67%,该药与其它类型的抗菌素较少存在交叉耐药现象,故其对炭疽杆菌、白喉杆菌、芽孢杆菌等细菌均有较好的杀菌效果[6]。

本研究结果表明,600例儿科临床患儿的血培养病原菌分离率较高,其中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其结果可为儿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dting[S].Ninetee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CLSI document M100-S20,2010.

[2]刘雪梅,迟富丽,曹彤,等. 南京儿童医院PICU病原菌流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11:1316-1320.

[3]张庆芳,陆桃红,朱晓丽,等. 血培养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24:3338-3340.

[4]et al. Klebsiella spp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During First Year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J]. Transplant Proc,2014,46(8):2748-51.

[5]臧婉,邓少丽. 新生儿血培养541例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4,01:11-13,16.

[6]Sabharwal N, Dhall S, Chhibber S, et al.Molecular detection of virulence genes as markers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ed from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J]. Int J Mol Epidemiol Genet,2014,22,5(3):125,34.

(收稿日期:201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