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云
每所幼儿园中,都有“受欢迎儿童”和“不受欢迎儿童”。孩子们受欢迎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个人心理品质和社交技巧。幼儿园的孩子们喜恶皆形于色,不太会体谅他人。所以,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交不到朋友,逐渐变得自卑,表现为沉默寡言或富有攻击性。所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长从幼儿园时就要重视。
三步训练,培养孩子的社交力
家长们可以将管理学中的“责任界限”“执行力”“双赢思维”等理念应用在对孩子的生活训练之中。
第一个训练是“这是别人的东西”——家长可把眼镜放在幼儿触手可及的地方。他要去抓眼镜,就平静地说:“这是爸爸的眼镜,不行。”幼儿继续抓,家长就用柔软的东西轻轻打他手一下。这时,他开始缩回小手,琢磨挨打和眼镜之间的关系。几个回合之后,他会放弃抓眼镜,也听懂了“别人的”意味着什么。教会孩子顺服规则,尊重别人,是社交训练的第一步。
第二个训练是“我可以为你做什么?”——幼儿从1岁半起,家长可以刻意去另一个房间喊他。他不肯过来时,家长告诉他:“大人喊你的时候,你要立刻过来。”这个训练,需要父母付出很大的耐心,直到孩子听到长者的呼唤立刻反应。孩子再大一点,家长训练他说“我可以为你做什么”。这句话的背后是一种“贡献思维”,重在培养孩子看重贡献、服务于人的思维模式。这样,当孩子上幼儿园后,听到老师的命令时,他不会感到被动和压迫,相反会因为“自己能为老师做点什么”而有成就感。
第三个训练是“双赢思维”。幼儿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家长可以问:“有没有办法可以让你们两个都开心?”在他想不出两全之策的时候,家长提出建议,让孩子知道遇到矛盾时,应尽量找到让大家都开心的办法,不损害任何一方的权益。
优良的品格和习惯,是社交的基础
一般来说,一个行为坚持21天以上便能养成习惯。小孩子接受能力很快,训练“大人说话时不插嘴”“每天说句感恩的话”“礼貌地和人打招呼”“生气的时候也要好好说话”等,孩子便会养成习惯,建立起对师长的尊敬和服务精神。
此外,家长们要有意识地促使孩子多思考,多感受,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回家说:“今天小明哭了。”家长便可抓住机会问:“他为什么哭呢?他是不是很伤心呢?”当孩子回答后,家长可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真的知道还是猜到的?”家长还可以问:“你有没有安慰他?你可以为他做点什么呢?”
3-5岁幼儿的人际交往是从交换食物开始,进而到其他物品的交换,再出现相同的爱好和兴趣,最后产生友谊。家长可以依据这个顺序,先鼓励孩子与别人分享零食,再鼓励他用换玩具来交朋友。伴随孩子的长大,家长刻意培养他和小伙伴发展相同的兴趣爱好,从玩伴变为学伴。到了5岁左右,孩子一般会拥有三四个友谊稳定的朋友。这时候,家长要常鼓励他们体验朋友的情感、愿望和需要,在“过家家”等游戏中体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
我们常说:优良的品格和习惯,是社交能力的基础。社交能力的培养应该与品格习惯的培养相辅相成。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寻找双赢和多赢的解决方案,并且不断告诉孩子“具备什么品格的孩子,是受人欢迎的”。
宽以待人,家庭是幼儿园的同盟军
幼儿园社交的另一个方面是孩子、家长与老师的关系。近些年来,因这一关系而产生的矛盾不断增多。许多年轻父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幼教工作者的不信任,处处以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为解决事情的前提。这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立,让孩子听到太多批评和论断,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
家长要明白,家庭应成为幼儿园的同盟军,当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宜“立”不宜“破”,宜“和解”不宜“赌气”。家长要引导孩子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向他们灌输阳光积极的观念,并且采用积极的方式与老师沟通,比如:理解老师背负的压力和他们的努力;常常说感恩和欣赏老师的话语;与孩子不太喜欢的老师加强联系等。
家长这样躬亲示范,就是教导孩子如何化解矛盾。当孩子学会“自省己身”的时候,也就会渐渐宽以待人。可以说,道德的培养是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共同核心。培养的手段则是家长和老师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教会孩子和各种性格的人打交道,培养他们成为善解人意、人格完整、受人欢迎的人。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