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2015-05-30 08:44:02陈亚兰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5年9期

陈亚兰

【考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70分)

①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②有时,走错路也是有意思的。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③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的三句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试题评析】

外界广泛认为:尽管今年是福建自主命题最后一年了,但是今年福建高考作文并未像前些年逐年“锐意创新”,反而是对新材料作文中规中矩“守旧式”考查——选择三句关于“路”的名言,(形式与2012年福建高考以名言为材料作文类似)考生非但无丝毫陌生感,甚至还有“似曾相识”之感,似乎与“一带一路”的时事俱进,一时间广为赞誉“业界良心”!

事实上,福建今年的作文题是“入题容易,出彩难”,它不仅延续了考查考生联想和思辨的能力,更是引领考生从生活实际走向思想的深入。以往福建高考作文在审题立意上注重“一分为二”,把握“二元对立”,而今年的高考作文不仅要求考生要从三句话中发现“对立”,揭示矛盾,而且更侧重于如何深入论述矛盾对立的相互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年的作文题,表面上看审题近乎零障碍,但从深层次来看,其思辨能力却大大升级了。

【写作指导】

从阅卷现场来看,此道题在审题上并未出现较大偏差;但如果要在写作上更深入理性地分析论述,应该抓住这三句话里隐藏着的“矛盾对立”。

第一句的矛盾对立点至少有三个:首先从条件上看,“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那我们可以思考下“走的人少是否也可以成了路”?显然这是成立的;其次从结果上分析,“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那是否存在“成不了路”或者说“未必能成为路”的可能?显然这也是成立的。最后看关键词“路”——路是什么样的路?是正路还是歧途?是前进的路还是倒退的路?这里也隐藏着矛盾对立。

第二句的矛盾对立点比第一句更为明显,但考生要注意“有时”这个前提,切不可武断地判断所有一切。第一,“有时走错路可以发现新路”,那“走对路”是否也可以发现新路?第二,“有时走错路可以发现新路”,那“走错路”是否“有时”也未必会发现新路?显然这些假定都是成立的。

第三句实际可分为两句:敢走,路则通;不敢走,路不通。这样一看,矛盾对立点显而易见;但是,细想一下,不免又觉得此言似乎过于主观武断——敢走,路就会通?这就需要考生论述分析时要做好矛盾对立点的转化。

考生可以从四个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论点。

从第一句话切入。“走路的人多可以成了路”,如:经过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努力,我们走出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由于中西方密切的商业往来,走出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走路的人少也可以成了路”,如: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格桑花开,大学毕业后放弃像其他人留拉萨工作的机会,而选择回到墨脱山区做一名悬崖边上的“护梦人”……实际上,不管走的人是多还是少,我们都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2)从第二句话切入。这要求考生重点论述当发现走错路时,要具备什么条件(正确的是非观,反思的精神,改正的勇气等等)才能找到新路。

(3)从第三句话切入。考生要分析“敢走”的条件是什么,仅仅是个人主观意志敢走就行,还是要社会提供平台?第二,只要敢走,就一定能走得通吗?是不是还要有一个时间过程?

(4)综合立意。三句话共同谈的话题是“路”。路,需要人来走;人,应该勇敢走路。无论是走别人走过的路,还是走自己新辟之路,我们都应该选择正确之道,即便有时走错了路,也应该及时用正确的态度与方式以新的路抵达目的地。归根结底,我们都要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佳作展评】

纵使路繁道坦,

我亦独自辟径

福建一考生

一个地方,走的人多了,便出现了路,而当有了路时,又有几人乐于“竹杖芒鞋轻胜马”地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不是一味踏着前人的脚印前行?

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人生如逆旅,大多数人不愿意选择阴暗、危险、障碍重重的道路,所以当他人给我们的通道铺上“地毯”或者出现方向标时,我们几乎都相信并且依赖上那平坦、熟悉、安全的感觉。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感觉往往很肤浅,这路是有人走过,不过这条路人山人海,通向哪里,并没有下文。路的旁边也有通道,只是无人涉足罢了,为何不独辟蹊径,即使走错也不枉收获。

汪国真说过:“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为什么人们还是拘束于繁华平坦的大道,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是心中对目的地的向往而冲昏了理智,或是碍与同行者的眼光与嘲讽,亦或是有心而无物以相之,都是害怕自己走错了道路。于是在社会压力下和前人的实践中,我们总以为“权威”是无法挑战,一个人是走不出平坦像样的道路的。就如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公式,因他发现定理破坏了他所认为权威的牛顿理论,于是他取消自己的假设,最终因为普朗克的害怕“犯错”使物理学理论停滞了几十年。在错误与正确之间,不变的是开拓,而不是权威,退却和屈服才是人们前进的真正屏障。

开拓应敢直面权威,熟悉的道路固然人人说是,但人们应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在自己认定的方向上一往无前。“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如是说道。有些路走的人多了,原本到目的地的价值就被贬值,一味的盲从只会把路拓宽,并不是让它向前拓远。要想成功,就要敢于成为生活中第一个开辟道路的人,哪怕走错了路,也只不过成为人生的小插曲,并不会影响新航道的发现。所以心有圣地多是敢于对抗世俗,另辟途径的人。一如齐白石五易画风,形成独特的流派与风格;一如不愿被羽毛笔束缚了生活的沃德曼发明了自来水笔,提供了书写新途径;一如不愿“种多吃少”,满怀土地壮志的袁隆平在外国学者的讽刺下孕育了东方魔稻。诚然,拥有前车之鉴,在已有的路上行走保证路途的通畅和平坦,但如果人人都走“成功之路”,成功也会成了平庸。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敢于突破,敢于向前人说不,让世俗的眼光成为我们前进开辟道的勇气,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风雨兼程!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远离那已被踏烂的“康庄大道”,另辟路径,前方定有属于你的一片柳暗花明之地。

【点评】

此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作者眼光不俗,敏锐地从题目材料的第一句中捕捉到了矛盾对立点——我们不应该随泼逐流盲从于前人的路,而应该勇于开辟属于自己的路。作者便将其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展开行文。作者重点从“为什么”和“怎么办”两个角度深刻论述了要独辟蹊径的缘由和方法,并以普朗克、齐白石、袁隆平等中外事例进行有力佐证,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另外,此文作者善用修辞,反问、引用、比喻、对比等手法遍布字里行间,文采斐然。

内容28分+表达20分+发展20分=6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