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安钦教授肾石病治验举隅

2015-05-30 08:11:06陈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中医药

陈平

【摘 要】 介绍焦安钦教授对肾石病的发病特点、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证施治的临床经验。

【关键词】 肾石病;中医药;焦安钦

【中图分类号】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7-0046-01

焦安钦教授系山东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肾病研究30余年,对肾石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跟随焦师诊疗期间,耳濡目染,受益匪浅,现将其对肾石病的中医认识与治疗经验总结于下,以飨同道。

1 肾石病概述

肾石病系指一些晶体物质(如钙、草酸、尿酸等)和有机物质(如基质A、酸性粘多糖等)在肾脏的异常聚集[1]。肾石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属祖国医学“石淋”范畴,其临床特点[2]如下:①发病年龄多为20~40岁,男女比例约4.5∶1;②结石形成时多位于肾盂或肾盏,可排入输尿管和膀胱;③原发于膀胱的结石很少,主要见于1~10岁男性;④其临床症状多为疼痛和血尿;⑤多伴有尿路感染。

2 病因病机

肾石病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和华佗的《中藏经》等中已有记载,被称为“淋”、“石淋”,其历代辨证施治方剂至今仍用于临床。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中对肾石病的病机特性进行了探讨,如:“石淋者,淋而出石也, 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焦安钦教授认为肾石病的主要病因可归结为为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四个方面,其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中医学认为,肾者主水,调节机体水液代谢,膀胱者,州都之官,有贮尿和排尿的功能;二者脏腑表里相合,相互协作,共主水道,司决渎。当湿热等邪蕴结膀胱,或久病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引起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尿液排泄不畅而发病。

3 辨证施治

焦教授认为肾石病病位在肾与膀胱,与肝、脾密切相关,在上述基本病机基础上多伴肝郁脾虚。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肝失疏泄,三焦气机郁滞,决渎失司,水湿内停而发为结石。脾气虚损,统摄无权,血行失常,致气虚血瘀,脾失健运,转输失权,痰湿内生,湿热之邪蕴结膀胱则易灼津为石。正常情况下,气行则水行,水液得以正常代谢,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渣滓能通过尿液排出,不会有砂石的生成[3]。气机的凝滞既是石淋发病的主要原因[4],也是石淋发病后的结果。发病前气机的阻滞,形成结石;发病后局部结石的阻塞也造成气机的凝滞,二者互为因果。焦教授根据病机提出清热利湿,补肾,理气,活血四大治则。临床用药辨证加减。基本组方:金钱草30g,海金沙15g,石韦15g,冬葵子15g,鸡内金15g,通草3g,地龙12g,莪术12g,赤白芍各15g,川牛膝15g,菟丝子20g,川楝子10g,滑石15g,车前子15g,甘草6g。方中金钱草、海金沙、石韦、鸡内金排石化石,冬葵子、滑石、车前子利尿通淋,地龙活血化瘀,可扩张输尿管平滑肌,有利于结石排出,川牛膝、莪术引血下行,菟丝子鼓舞肾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若尿中带血,加小蓟、紫草、生地黄以凉血止血;若小腹胀痛,加木香、乌药行气通淋;若伴有瘀滞,舌质紫者,加桃仁、红花、炮山甲、皂角刺加强破气活血,化瘀散结作用。

4 病案举例

患者胡某,男,39岁,2015 年3月10号来诊,主诉:间断性右侧腰痛半年余,加重2天。患者诉半年前查体发现右肾结石,未予诊治。现右侧腰痛明显,遂来就诊。症见:右肾区绞痛不适,腰腹胀痛,时有刺痛,小便淋漓不畅,肉眼血尿,舌红、舌体胖大、苔黄腻,脉弦数。查体右肾区叩击痛(+),左肾区叩击痛(- )。辅助检查:尿常规示隐血(+++),红细胞1931 个/μL,白细胞845 个/μL;泌尿系彩超示:右肾结石约0.8cm×0.5cm,左肾、膀胱未见异常。综合脉症,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石淋,证属湿热蕴结;西医诊断:右肾结石,尿路感染。治以清热利湿,行气通淋,方用“焦氏肾石1号方”加减,处方:金钱草30g,石韦20g,海金沙15g,鸡内金15g,川牛膝30g,地龙15g,莪术15g,冬葵子15g,车前子30g,滑石15g,赤白芍各15g,杜仲15g,瞿麦15g,川楝子10g,甘草6g。 嘱7 剂,日1 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并嘱其多饮水,每2~3小时排尿1次,适当跳跃运动,清淡饮食,忌肥腻辛辣酒醇之品,并保持心情舒畅。2015年3月17日复诊症见:腰痛明显好转,小便通畅,涩痛消除,肉眼血尿消失,复查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上方加枳实、桑寄生各15g,木香9g,继服7剂。2015年3月24日三诊诉腰痛消除,小便时见绿豆大小结石经尿道口排出,复查泌尿系彩超示:双肾未见结石。后随访复查2次泌尿系彩超,均未见结石。

5 小结

肾石病为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易引起感染和肾损害,故应及早治疗。近年来由于对其病因和病理生理研究的进一步认识,发现了一些防治新措施,降低了复发率。焦教授认为,对于直径大于1.0cm,特别是大于1.5cm的结石,应尽快行外科治疗,如体外震波碎石术或手术取石,但对直径小于1.0cm的光滑圆形结石,且肾功能良好者,中医治疗效果明显。临证论治,当以清热利湿为主,重视补肾、理气、活血三法的灵活运用,辨证论治,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做到有主有次,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黄文东,方药中,邓铁涛.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019.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063.

[3]陈万祥. 理气法治疗肾结石的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4,18( 5) : 449-449.

[4]郭美珠,谢春芳. 湿热气滞为石淋病发之关键[J].中医药信息, 1998,15( 3) : 13 -14.

(收稿日期:2015.05.30)

猜你喜欢
中医药
中医药非凡十年
——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丰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四周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巴渝中医人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两会聚焦:中医药战“疫”收获何种启示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安徽医学(2020年6期)2020-07-17 12:16:44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