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
摘 要: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代表作者有马原、洪峰、扎西达娃等人。先锋小说反映了我国新时期文学面对时代变迁,自我调整、探索和建构新型道路与模式的价值取向,体现着对外来文学观念、创作方式的自觉接受与选择借鉴。本文主要从催生先锋文学发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先锋文学的发端、先锋小说的形式实践和解构立场几个方面阐述了先锋文学思潮的成长与历史转向。
关键词:先锋文学思潮;诗歌;形式;解构
“文学思潮”明显是一个比喻性概念,它以可见的生动的“潮”的称谓来类比一种文学现象。“思潮”是一个源自日语的外来词。而日语的“思潮”则是英语“the trend of thought”或“ideological trend”的意译。①“思潮”之“思”,是精神性的东西;“潮”这一知觉意象所暗含的内涵是指“思”在较大范围内的动态性和形象性特征。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文学思潮的本质: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活动系统中受某种文学规范体系支配的群体性思想趋向。②先锋文学思潮的发生,离不开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背景和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
一、催生先锋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
(一)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
19世纪20世纪初,现代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使西方社会率先踏上了现代化进程,开始了新的文化转型。两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体系,已难以满足时代的需要及对现实的意义化、秩序化的全面建构职能,非理性主义思潮以鲜明的反传统姿态勃然崛起。近代文化的主体观念沦丧,西方文化进入“后现代”。
在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文革“的結束,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又开始在中国渗透,但由于当时文化体制与意识形态的权力化控制,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并没有产生有力的影响。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加快,在文学领域,人们也急切将眼光投向西方现代文学,尤其是西方现代派文学。许多作家开始关心、讨论、实践这些文学思潮。徐迟、谢冕、冯骥才、刘心武等人分别发表了关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论文。随着”朦胧诗“大潮以及茹志娟、高行健等现代派作品的成功实践,现代主义渗透到了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实践当中。但现代主义还没在中国合法化和本土化。直到刘索拉的现代派小说《你别无选择》的发表,残雪将非理性与超现实推到极致才得以实现。80年代中期,大量西方后现代作品也译介到中国,如罗伯—格里耶、博尔赫斯等西方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相继有了完整的中译本。这给对于后现代还很陌生的中国学者,树立了一个认知西方现代文学的指航标。
(二)国内环境及文学自身的发展
中国先锋文学的出现既是外来影响所致,同时也基于中国社会现代性的文化需要。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船坚炮利的攻势下,现代性遭遇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时间内,中国文学受“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影响,一直囿于革命现实主义一元化的文学传统。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的泛滥猖獗,造成了人们对神性的迷狂和崇拜,抹杀了人的主体性,文学艺术变成了政治的传声筒。80年代“伤痕文学”开始对文化大革命和极左政治进行否定,使人道主义开始复归。由于主体性话语的过度膨胀,把人的实践主体置于人的精神主体之下,追求一种理想主义的目标。这时候,中国有文学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启发,限度地接纳和吸收了后现代主义中的解构精神,文学创作拒斥伪理想、伪崇高,怀疑虚假的乌托邦,追求世俗生活,关注文本本身。8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从历史上、政治上都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意识形态和文学理念也发生转变。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化正值此时传入,恰与中国文学的发展需要相契合,先锋文学应运而生。
二、作为先锋文学思潮的发端——诗歌
是什么原因注定诗歌成为先锋文学的先导?这是因为诗歌是所有艺术形式中审美感知力最为敏锐的一种,即诗歌简短、通俗易懂、节奏感韵律感强,易于人们表达出自己所处时代的声音。所以,作为先锋文学的先导,诗歌首当其冲。
作为先锋文学思潮先导的诗歌,其最先发出自己的声音要追溯到六七十年代地下诗歌。“朦胧诗”并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有着一个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的“潜流”。 “文革”风暴初起时,有的人写下了‘红卫兵战歌,然而,当他们发现被这现实欺骗时,怀疑和冷静的精神使他们开始对现实产生了思考,于是写下了第一批反省现实和批判现实的作品。最先的探索者可以追溯到60年代,其中黄羚于1962年写下的一首《独唱》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具有上述特征的作品。在这首短诗中,“我”被描述成一个没有听众的独唱者和没有同伴的独行者。“瀑布的孤魂”、“离群索居的诗”“等都透视出了超越时代的信息。同时代的食指的诗则启发感染了更多人,产生了更为广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但最先启示了“白洋淀诗群“的诗友们,而且在知青中不胫而走,有了很多版本。这些都表明了食指作为朦胧诗先驱所发生的深刻影响。而后的“白洋淀诗群”不但继承和发展了食指等前驱的诗风,而且它们当中就成长出了后来朦胧诗群体中的多数骨干。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中国当代的先锋文学不但“象征性“地在这一时期孕育了它的雏形,而且也进行了富有成效和影响深远的艺术实践。以上诗歌群落不但标志着中国当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想的诞生,同时也可视为整个先锋文学思潮的真正发端。
三、先锋小说的形式实践和解构立场
当代所出现的所有新文学现象都受到西方文学思潮或哲学方法的影响,“寻根小说”和“新潮小说”对应着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先锋小说对应着法国的“新小说”,“新写实”受到现象学的启示等等。它们都表明了先锋思潮的模仿性特征。作家们在文学创作形式上的探索就借鉴了西方的艺术表现手法。先锋小说的在形式探索上,扎西达瓦、马原、洪峰等作家的先锋小说很具代表性。扎西达瓦的小说用近似马尔克斯的手法写就了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马原的小说采用叙事圈套的叙述方式,即小说不追求故事,而追求叙述本身。在马原、洪峰的小说中,重复和戏仿等叙事策略的运用。以上作家们的试验都表明了先锋文学在形式上进行了比较有力的探索。
从80年代中期始,先锋文学思潮的发展进入到一个转折和复合期。用个人性的价值和私人性的叙事实现对原有公有准则和宏伟叙事的背叛和超越,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新的先锋精神。80年代后期,是当代文学思潮与运动整体停滞、瓦解和调整的时期。先锋写作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转向,一是更加偏执的“边缘化“运动,即标举私人生活话语与个人化写作;二是更加激进的解构主义策略,并拆除此前庄严叙事及其权力,即已被命名的”新生代“或”晚生代“的新的先锋内涵与权力。解构主义的立场有显在和潜隐两个层面,他们的解构主要表现在文本的意义层面,即对原有的启蒙的宏伟主题叙事和存在寓言的深度叙事的拆解,其主要表现是在表层话语中直接表达其反讽、戏仿和嘲弄的姿态。另一种是叙事的碎片化、“人”的消失。“人”的消失主要首先表现在在小说中人物成为符号存在,打破了传统叙事文学中所遵循的艺术规则,不考虑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背景,不注重人物形象的丰实度和可信度,拒绝将人物还原到欲望化、人格化的生命层面上来,也拒绝对人物进行典型化塑造。它凸显的只是人物生存的片段状态,强调人的象征性,抽空人物的感性成分,只保留人物的最为本质的人性状态。其次,人是一个荒谬的存在,人是一个理性至上的主体,而抹杀了人作为人的感性、欲望、本能等非理性等方面的内容。
1995年以来,“现实主义的复兴”成为新的热点,它是先锋文学思潮整体衰微和停滞的一个结果和反证。它与几年前的“新写实”思潮虽然不无联系,但在叙事态度与艺术风格上却更靠近传统现实主义。尽管“后现代主义”者们在努力描绘着一幅消解传统、拆除深度、摒弃情感,放逐理想的文化解构的图景,但根深蒂固的启蒙情节仍未完全消失,它仍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证明自己的存在和转向。
注釋:
①陆贵山.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5),第10页.
②同上,第15页.
参考文献:
[1]陆贵山.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扎西达瓦.西藏隐秘岁月[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4]王钦锋.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