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秋
《刀尖上的柔情》是朱赫先生的长篇新作,也是作家近几年为实现中国梦,讲述好中国故事所创作的几部长篇之一,为2014年长沙市文学艺术重点扶持作品。作家以极其饱满的笔触,深情地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党的早期地下工作者富有传奇而又充满坎坷的一生。主人翁杨瑾从小就品学兼优、志存高远,投身革命后更是舍生忘死,信仰坚定。虽两次身陷囹圄,历九死一生,仍通过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机智脱险。即便是在“肃反运动”和“文革”那样的非常时期,经内查外调,直至最后关押到秦城监狱,都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把一个经过党的长期考验的老地下工作者对党忠诚信仰的光辉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描摹得感人至深,书写得催人泪下,让读者在看完作品后不得不油然而生敬意。
小说通过三个“楔子”巧妙地构思,采用倒叙的手法,然后抽丝剥茧地将人物故事一一带出,把读者一步一步引向那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年代,让读者的心灵和情感与主人翁一起去经历那种如火如荼的艰难岁月的无情陶冶。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党的早期地下工作者那种出生入死、置生死于度外的凛然浩气;于是,我们领悟到了一个一直坚守在白区从事隐蔽工作的地下工作者的胆略智慧和艰难艰辛;于是,我们感觉到了一个久经党的考验的老共产党人对党的信念的坚定和执着。
小说从主人翁杨瑾剪掉一头长长的秀发开始,表现出了她从一开始踏上革命的道路,就具备了那种“服从组织安排”的革命基因。当初为人父的丈夫牺牲在战场的消息传到她耳朵里时,虽然也一时栽倒在楼板上,但擦干泪眼后说出的第一句话却是“请组织放心,我不会倒下去的。”那种内心的坚强已经跃然纸上。领导罢工被抓后,熟读诗书的杨瑾竟然在画押时把个“十”字都画歪了,足见她是多么地沉着机智。而“营救刘志鹏”、“惩处左伯章”则使她获得了新的爱情,也使她在隐蔽战线上走得更深更远了。但真正让杨瑾在地下工作中大显身手的是在抗日战争发生后,她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的机会,行走于国共两党高层人物之间,处变不惊的把党的隐蔽工作做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无论是“筹款募捐”,还是“初探贾府”,“第二次入狱”也无论是在香港、上海、重庆等地,她都敢于站在刀尖上跳舞。可以说,杨瑾为了追求革命真理,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人民的解放,用尽了她作为女人的柔情,舍弃了太多本应该属于她个人的幸福,而她最终得到的却是夫离子散,身陷牢狱之灾。但即便是这样,她却始终无怨无悔。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么一个功成身退甚至是逆来顺受的老共产党人呢?是因为她从机窗口看到了“机翼下的长城、黄河、长江”,看到了“莽莽丛林、浩瀚原野”,“祖国竟是这样的辽阔,这样的广袤!”“她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与祖国的那种不可割裂的联系。也许可以这样说,整整一个世纪以来都还不曾像现在这样深刻和鲜明地意识到祖国”。那是一种信仰!那是一种信念!从她投身革命的那一刻起,这种信仰,这种信念,就已经深深地刻入了她的骨髓里,就已经牢牢地烙印在她的生命中!
《刀尖上的柔情》是以湖南浏阳女杰黄慕兰为原型创作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作家在年近古稀时创作这样一部小说,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令人钦佩的。拜读佳作,掩卷沉思,難免感慨万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以为,朱赫先生的这部新作,决不是简单地对生命的高歌,而更是对信仰的崇高礼赞,是响彻云霄的信仰礼赞!
实现中国梦,是我们几代人的不懈追求。从文学创作而言,构建和谐健康的文学生态,呈现健康向上的文学精神,既是文学的中国梦,也是中国梦的文学表达。作家是以文学的形式凝聚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与情感,描述出中华民族最深刻的记忆,以自己的作品诠释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