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向朋
【摘 要】问是智慧的火花,是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完整的数学学习包括学“问”与学“答”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所以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是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一个关键。
【关键词】问题 数学问题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07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有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当代有的外国学者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问题及提出数学问题的意义
(一)问题
什么是问题?问题是认识主题想要弄清楚或者力图说明的对象,也就是主体想要解决的疑难。问题表明主题对所关注对象的“无知”,但仅仅这种“无知”还够不成问题,只有当它被主体所自觉,进入思维活动,即当主体意识到了无知也就是以思维的方式积极反映矛盾时,才会有问题产生。
(二)提出数学问题
涉及到数学概念或其相互关系的问题即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则是指在一个独立的数学问题情景中创造新问题或对已知数学问题的再阐述。提出问题重点要求在数学课堂上增加学生的提出问题活动,这种数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创造潜能。
(三)提出数学问题的意义
学问学问,贵在会问。李政道说过: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数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数学问题是数学生命的源泉,是数学前进的杠杆。数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形形色色的数学问题被发现、被提出、被解决的过程。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悍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故“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数学问题对每个学习数学的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即使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题,结果往往是“没有问题”其实“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待到学生作业或考试时,教师才发现很多学生错误百出,有些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至于某些知识的由来和所以然,则更是一知半解。学生为什么会有疑不问?学生为什么不会提问呢?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下列三方面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观
教师明知道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探索,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还是不得不抓紧时间,多多提问,多多讲解,仿佛这样抓紧了课堂的分分秒秒,心中才感觉塌实。至于学生提问的能力,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我们还难以考查,因此,教师也就自然的放弃了培养,而把目光停留在让学生解决教师所提供的现成问题上,致使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
(二)教师主演观
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必定参差不齐,其涉及面必定广泛,面对这难以预料的复杂情况,教师教学必然不能按照给定方案“顺利”进行,担心无法驾驭课堂。还有教师不重视学生提出问题,不知道怎么做,怕学生给教师出难题,怕浪费时间等等。
(三)错误评价观
课堂上没有良好的质疑氛围,使学生有疑不敢问,不愿问。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别人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问题由谁提出,以谁为主,决定于教师的教学主体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师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问题最有价值的提出方式是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浅显,但它是学生知识内化的结晶。学生对提问的兴趣,远远大于回答问题的兴趣。学生是问题的主人,只要是他自己发现的,他就能在头脑中建立问题的模型,就有积极性分析、尝试、猜想问题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创造出探索的欲望、激情和认知基础。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仅是一个方式问题,而且还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
三、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人不多,但不等于学生没有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没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少,质疑问难的机会少。因此,教师要充分开放时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创设情景,激发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护自己的观点或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里平衡。倘若人们的观点或信念中出现了不一致,也就是说产生了所谓认知冲突,他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和谐。一般来说,学生的认知冲突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认知冲突产生于学生的预测同其经验的结果相反时;二是认知冲突产生于学生的观点与教师的不一致时;三是认知冲突产生于学生之间不同观念的碰撞中。认知冲突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实现认知重建。所以在教学中通过精心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最好方式。
问题源于情景,数学情景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景,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他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数据。教师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要把挖掘数学情景与数学问题的内在联系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要不断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去理解、解释新的现象和事实,在认知冲突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冲动感,从而强化问题意识。在课堂上教师有时可以故留漏洞,露点破绽,在讲解过程中设置误区,有意示错,引起学生的质疑。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多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生活情景,以激励学生探索为目标创设开放性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活动,引发他们产生揭密的问题意识,使其获得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数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