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劳动经济不仅关系着城镇经济的发展情况,而且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促进劳动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当前形势下劳动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促进其发展的有关因素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劳动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策略,以期为提高我国整体经济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劳动经济;农村劳动力;城镇化建设;非公有制经济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7-0116-02
近年来,农民在我国城镇人口,特别是城镇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逐渐增加,而农民工在城镇劳动力中比例的上升,一方面使得我国的劳务市场得到了良好发展,另一方面也有效带动了劳动经济的发展,这使得劳动经济在地区社会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愈加重要。因此,加强对当前形势下劳动经济现状的分析力度,并掌握制约劳动经济发展的各类因素,对于促进劳动经济的成长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形势下劳动经济的现状分析
1.1 劳动经济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农业人均占地面积难以满足全部农民生产、生活的切实需求,加之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用使得我国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将农民从传统的手工农业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从而寻求更为有效的利益获取行使。
因此,近年来大量的农村人口纷纷进入城镇寻求发展机会,以求获得更好的生活。据国家劳动部门统计,截止到2013年,我国城镇农民工在城镇劳动人口中的比例已达到20.3%。可见,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大幅促进了我国劳动经济的成长和发展。
1.2 劳动经济成长及发展原因
虽然劳动经济的成长与发展与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密不可分,但归根结底,劳动经济得到良好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乡镇企业近年来的增速放缓而导致的。
1.2.1 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农业是我国的基础经济产业,故而其本身的发展是推动劳动经济得以成长和农民工出现及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对我国所实施二元结构体制进行分析可知,城乡所采用的户籍管理与资源配置的方法具有较大差异,加之极为有限的耕地面积难以满足大量农村人口的致富需求,从而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的闲置。而当农业税被取消后,农业生产的成本却居高不低,使得农业领域的投入、产出难成正比,加之农产品价格长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也并不具备足够的提升空间,使得农业并造成农业总体效益的下降,这便增加了农村地区依靠农业实现致富的难度。在此情况下,农民不得不寻找其他出路,而多数农民进入城镇既是其谋生的基本手段,又是其增加自身经济收入的必然选择,由此,为劳动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2 乡镇企业增速放缓
乡镇企业的增速放缓进而难以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通常,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越佳,农民所获得收入则会越高,但对我国而言,乡镇企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企业建成的起点较低,加之经验不足和技术落后等特点,使得部分乡镇企业逐渐被社会经济淘汰,在降低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迫使诸多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推动了劳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当前形势下制约劳动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
2.1 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本身是制约劳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并不高,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难以对城市企业所要求的专业技能进行全面掌握和精通,在增加了农民工融入城市各个行业难度的同时,也使得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此外,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投资于创业意识并不强,进而对劳动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产生了严重影响。
2.2 经济与政治制度环境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受到其自身素质、地理位置、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单纯依靠城市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不现实,虽然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但由于城镇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较低,进而对农村劳动力向除农业外的其他产业的转移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从整体上制约了农民工收入的增长。
在制度环境方面,由于我国实施的是二元化的城乡结构体制,从而在人民群众当中形成了城市以工业发展为主、农村以农业发展为主的思维定式,加之城乡之间不同的资源配置方法和户籍管理制度,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其他产业的转移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由于部分地区对农民工的排挤,又再次增加了农民工的就业难度,从而制约了劳动经济的发展。例如,部分地区为了解决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禁止农民工进入当地就业;还有部分地区利用经济手段对其所雇佣的农民工进行不正当的处罚,迫使农民工离职,从而造成了地区农民大量回流的情况发生。
综上,农民工自身问题以及经济、制度环境等已成为制约劳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3 进一步促进劳动经济发展的策略
3.1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国内城镇化发展水平,从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的正确转移是确保城镇工业化发展和促进劳动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将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作为带动地区劳动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合理增加对城镇化建设经济和政策投入的基础上,加强对城镇化建设的科学规划。同时,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开展城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在使农民清楚认识到城镇化建设益处的同时,引导其积极参与到城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进而扩大城镇规模,从整体上提高各地区城镇化的建设水平,并最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全部转移。
3.2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力度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力度是推动劳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劳动经济进行分析可知,其主要的发展方向为非农产业,而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私营经济在劳动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而这正是发展劳动经济的根本内容。因此,我国应继续加强对集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在对非农产业进行持续关注的基础上,加强对其投入力度,从而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双重保障,从整体上提高非公企业对农民工的吸纳水平,妥善处理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达到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劳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3.3 深化制度改革
深化相关制度改革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并增加农民收入的外部保障。由前文可知,当前城乡户籍制度与资源配置制度均具有较大差异,从而在阻碍了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对劳动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也必须对以上述两种制度为主的城乡制度进行改革,以确保农民的利益并促进城镇化建设。
首先,需要加强对城乡分离制度的改革。通过对当前的城乡户籍制度的利弊进行系统分析,在结合地区人口实际构成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城乡户籍的改革管理措施,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相关制度的出台和实施有法可依、有理可循,提高城乡人口的管理效率。其次,加强地区资源配置制度的改革。同城镇相比,农村在卫生、医疗、教育、教学等基础设施方面仍然较为落后,从而导致资源配置难以达到不平衡,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农村资源的投入力度,同时,还需建立起城市非农产业中农村劳动力资源获得方法的有关制度,全面促进劳动经济的发展。
3.4 加强农村地区劳务输出
劳动经济的发展除了需要依靠城市农民工的成功就业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外,还需从农村地区劳务输出的角度予以考虑,通过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从而增加农村地区的劳务输出,以确保在促进劳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首先,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宣传力度,并给予其适当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增加农村地区的劳务输出,改变传统且单一的农村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实现农民工在城镇与农村的双向转移。其次,对于回乡创业的农村劳动力,政府应联合城镇部分企业对其进行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理念以及营销策略方面的系统培训,在使农村劳动力的个人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其回流后创办企业的成功率。针对部分带有地区特色劳务市场,还的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密切关注,在做好本地区各项业务的基础上,拓展国际劳务合作,全面带动地区劳动经济的发展。
4 结 语
本文以劳动经济作为主要对象,通过对促进我国劳动经济成长与发展的原因进行说明,并结合农村劳动力、经济与政治制度环境等制约劳动经济发展的因素,从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力度以及深化制度改革和加强农村地区劳务输出等方面对促进我国劳动经济发展的相关办法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农业经济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劳动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仍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发展劳动经济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力度,在稳步提高农民工收入的同时,促进劳动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建武.略论国有企业提高劳动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J].经济师,2014,(12).
[2] 罗润东,沈君,徐丹丹.劳动经济理论研究前沿文献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4,(5).
[3] 周亮亮.和谐·民生·劳动经济——论劳动经济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西部(下半月),2011,(21).
[4] 蒋晓光,张诚.21世纪劳动经济学科建设构想[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23).
[5] 张世民.浅谈对劳动经济效益的分析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6).
[6] 刘安长.当前经济形势对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
[7] 汪琴.劳动经济补偿金制度完善探讨[J].现代商业,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