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菁 张晓明
[摘要]在教师心理中,教师期望效应是发挥巨大作用的心理效应,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期望在给学生带来深远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因一些问题伴随着消极的影响。描述教师期望负面效应的表现,分析了其产生的成因,并提出了避免教师期望负效应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所借鉴。
[关键词]教师教师期望期望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94
教师期望效应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期望能引起“实现预言效应”。即教师根据对某个学生的认知而形成一定的期望,促使该学生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最终使预言成为现实。教师期望效应亦称皮克马力翁效应。[1]
教师的期望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学生,学生就可以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一些优秀的学生正是在教师寄予的厚望中走向成功的,这是“教师期望”的正面效应。但是,教师期望如果运用不当,其负面效应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动机、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的成就感,甚至会使学生造成某方面的心理障碍,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所以,运用期望策略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需要修炼的艺术。
一、教师期望负面效应的表现
1.期望分布不合理
教师往往比较喜欢那些学习成绩优秀、表现突出、性格开朗的学生,对这些学生的观察细致,了解深入,给予他们的关注相对较多,容易形成适合这一群体需要的期望。教师在等待这类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上表现得比较有耐心,他们能获得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而那些成绩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却可能受到教师的忽视和怠慢。教师对学生情感投入的不公,期望不合理分布,容易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高期望的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预言实现得到更好的发展。低期望的学生可能会对教师缺乏信任,对学习丧失信心,师生关系不良,进而影响学业。
2.期望表达不恰当
教师因急于求成而采取强迫、威胁、惩罚等现象是最常见的不当期望方式,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一些心理障碍:自卑心理、逆反心理、自傲心理等。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过度的关注也会带来消极的教育影响,因为学生是有着自己思想的鲜活个体,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對成绩优秀的学生过度关注,高度肯定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或因压力过大带来严重的焦虑;对一些学生的学习生活事事包办,一个问题反复提醒、再三教诲,结果使他们产生疲倦和逆反心理,丧失学习热情,对自己自卑并对教师产生反感。
3.期望尺度不准确
教师的高期望和低期望,都会对学生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只有合理的高期望才会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很多教师时间紧迫感强烈,希望学生能早日出成绩,对学生提出高于他们实际水平的期望,如果达不到教师的要求就将失败归因于学生,认为学生智力低下或不努力。此外,教师对成绩平平、不爱表现的学生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认为学生的发展也不过如此,由此形成了不当的消极期望。这些学生失去了教师的关心和信任,便会产生不配合的抵触情绪,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被遗忘者”和“边缘人”。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和教师产生浓厚的师生感情,也不利于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该在客观评价学生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期望负面效应的成因分析
产生教师期望消极效应问题的原因很多,通过其影响因素来分析,主要有学生的背景信息、学生对教师的直觉、教师的个人特征等方面。
1.学生背景信息促使教师的差别行为
学生背景信息,如性别、身体特征、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学业成绩、性格特点等,对教师期望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学生的背景信息是形成教师期望的基础,然而教师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中,教师本人的观念、个性、心理等要素必然也参与其中。他们对学生的背景信息进行过滤、组合,形成综合评价,评价高者高期望,低者低期望。
学生成绩往往是影响教师期望的关键原因。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主要建立在对学生以往的成绩表现上。学业成绩是客观的,是最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在教学决策方面仅仅依据这些信息是有局限的,因为这些局限性直接导致教师的期望分布不公平、不合理。例如,当课堂上出现异常响动时,教师会把目光投向他一直认为的成绩不好的学生,认为是他们在捣乱;当遇到稍有难度的问题时则很自然把目光投向他一直认为的成绩优秀的学生。
2.学生对教师期望的知觉
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知觉的教师对待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因为这一关联反映了学生的角色定位和知觉偏差。在教学中由于学生间差异的存在,教师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贴上不同的标签,而学生一旦获得关于该标签的信息,总是很容易“对号入座”,用标签的角色期待与要求来知觉和行动。这样,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待则以标签效应的方式表现在学生的知觉与行动中。[2]
而学生的反应又为教师提供了新的反馈信息,是教师据此来改变或否定原有期望的缘由。教师期望是影响学生动机的间接因素,期望是否能有效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期望的知觉,这种知觉可能并不代表教师的行为意图或实际表现,但最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却是这种知觉。如果知觉为消极影响则直接导致学生朝向消极的直觉方向发展。
3.教师的个人特征
教师的个人特征包括教师的自我效能、教师的控制点、教师的个性因素、教师的信念。其中,教师效能感是影响教师期望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教师效能感是指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业任务完成的信念或者是教师对自己如何很好地影响学生的能力信念。[3]具有不同效能感的教师对学生往往抱有不同的期望。一个效能感较低的教师将强化重视他所得到的信息,并以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学生。他们认为,好学生天生聪慧,一教就会;而差学生先天愚笨,“孺子不可教”。此外,教师效能感还会有意无意地受到某些心理效应的影响,如首因效应,一旦教师对学生形成初始期望,教师通常倾向于维持原有期望。当学生的客观迹象与教师期望相悖时,教师会对它加以操作、解释和编造加工,使之与期望相符。例如,高期望的学生迟到了,教师会认为他昨晚太用功睡迟了;低期望的学生迟到了,教师可能会认为他是玩游戏玩得太晚睡迟了。
除上述主要原因以外,期望方法的运用不科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其他心理效应等也会影响教师期望的积极效应。教师需要经常反思自己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尽可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三、避免教师期望负效应的有效策略
1.平等对待,因“生”施“望”
作为教师,建立和表达对学生的期望必须基于对学生信息的全面了解和客观评价,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当然平等并不等于平均,教师要考虑到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深入每个个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处于劣势的群体以额外的期望补偿。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各种具体行动来表现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因“生”施“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恨铁不成钢”,而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表现空间,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表现,灵活运用多种期待方式。例如,对成绩相对落后、胆小内向的学生多给予参与和表现机会,使其得到表扬与鼓励;对已经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用微笑、点头、手势等身体语言表达对他们的赞赏,以免出现因过多表扬而滋生骄傲的现象发生。
2.合理期望,积极期待
合理的期望结构应与学生的需要层次结构相适应,契合“最近发展区”。合理期望是教师在关注、信任、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基础上,对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发展趋势的预测标准,既有实现的必要性,又有实现的可能性。渴望又可即的目标催人奋进,可望而不可即的期望目标只能使学生望而生畏。
教师的期望对于学生而言是外因,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很多学生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对教师的期望会“视而不见”。所以教师的合理期望建立后,必须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来有效地传达,让学生知觉到你对他的积极期待。用更多的言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被肯定的赞扬等,像是:我相信你、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励性的词语,直接表达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也可用非语言的方式,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语言等。事实上,教师对学生的微笑、点头、注视等体态语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学生观
教师期望效应的基础是人本主义思想,即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成长的愿望,在环境许可的条件下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每位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的美好愿望,都将能获得成功。教师要对每位学生充满信心(这种信心就是期望),并让学生知觉到这种信心,从而为之努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世界。”的确,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完全不同的独立个体,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有各自独特可贵的地方。不要给学生“贴标签”,也不要给学生划分三六九等,把学生当做学生看待,相信每个学生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都具有闪光点,都可以成才;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期望学生,相信学生明天会比今天做得更好;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避免那种以牺牲多数学生利益来换取少数人利益的做法。[4]
[参考文献]
[1]郭立华.教师期望理论在语文“后进生”辅导中的影响[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3).
[2]范丽恒.教师期望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社,2007.
[3]刘高海.成功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杨连山.心理效应的85个案例[M].天津: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3.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