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华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就更能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
一、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二、及时表扬鼓励,增强预习效果
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知识,找出新知识的疑难点。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途径。指导学生预习应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地逐步进行。学生初次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最初可在课堂上对某个教学环节进行预习,并提出预习要求,让学生知道如何去预习,再逐步过渡到提前一天预习。教师要为学生的预习结果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课堂上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针对预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交流各自的看法,主动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疑问,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自我小结。要充分预测不同的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困难,对于有共性疑难问题,教师及时予以点拨。教师要对学生预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肯定他们自学的成果,诚恳地指出不足和改正的方法,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三、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例如:由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法指导,形成自学三角形的能力。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三角形面积=底×高÷2。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又会增强自学能力。使自学方法更加科学化,自学知识更快速、准确。
四、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教学情景要生动有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制作数学多媒体课件,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小学生的数学形成刺激,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小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教师要设计丰富高效的课堂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时机,精心设计探索性的数学问题,布置具有操作实验性的活动,为小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探索、发现、建构数学知识,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他们思维空间,小学生能想的自己想,能做的自己做,能总结的自己总结,能评价的自己评价,能反思的自己反思,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小学数学教学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财神庙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