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2015-05-30 17:00:55陈月洁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尝试新课程语文教学

陈月洁

摘要:笔者就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在本文通过四点阐述,打破传统教学理论,通过多渠道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加强阅读必能曾其见识,富其知识,在加之利用一些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写作兴趣,有兴趣才有乐趣,才会写出好的文章。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尝试

一、多渠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目光呆滞,无所事事,制造混乱,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课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数帧促成思维飞跃的多媒体演示,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棍棒”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怕讲错了,要敢于破胆儿,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学生怕写作文,老师可引导他们去感受现实生活,看人家怎么写的,只要他一次作文写出来了,他就会有写不完的事、抒不尽的情、讲不完的理,他也最终会因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而走向成功。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质变,从而改变整个学习的面貌。

二、強化资源意识,广泛开展阅读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可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说:“厚积才能博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了。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手段。”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秋兴八首》)的信息浪潮,“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受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的超过出声的读的能力。”也就是快速阅读的能力。老师们请记住:“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三、利用教学手段,激发写作兴趣,培养真挚感情

有的同学一提作文就头疼,更甭提写作了,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课内教学资源,挖掘有力的因素,调动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兴趣的浪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那么怎样使学生们跳出固有的写作圈子,激发写作兴趣,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呢?

借助实物,在讲台上摆放盆景,一缸金鱼,或把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挂起来,让学生说一说,写一些。

在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等特征时,挑选几个学生分别扮成各种行业的人物,如警察、律师、农民、教师等让大家当场观摩描写,然后再由同学们读一读,大家做评委,是否突出人物了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既有吸引力,又有乐趣,还不失教学实用性。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在上作文课之前,教师先提前备课,可以制作一些幻灯片,上课时将朱自清《背影》中四次催人泪下的片断以慢镜头的方式回放,尤其是父亲在火车站为“我”买橘子的情景,在放映时教师再给予适当讲解,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父子情深。再演示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几组母亲带孩子辛勤劳动的事件,中间配以歌曲《懂你》渲染气氛,勾起学生对感情的升华,然后趁此时机,对学生进行移情作业。这样,学生底思路打开了,犹如一股清澈的甘泉,汩汩流出。产生了兴趣,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在一种愉悦、舒畅的心理支配下,快速进入思维的最佳状态,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得心应手,文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了。

四、灵活应用的能力

教师如果只给学生教授死板的教条,让他们死记硬背,当面对变化多端的的题山题海时,只能望卷兴叹了。“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自然的旅游”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学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还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一些题目,通过实践演习,聚合发散,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整合筛选,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践中摸索出应试的技巧与策略,形成方法论的集合。教师要随时针对教学实践得来的反馈信息,思考教学策略。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

朱熹有言:“教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又在学习中不断地获得快乐,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就能激发上进心,增强自信心,语文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硕.语文教学的金钥匙[J].课外阅读,2013.

[2]李敏.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浅谈[J].读写算,2014.

[3]李艳红.浅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秘诀[J].青年科学,2012.

[4]王建宇.引爆璀璨的智慧之花[J].吉林画报,2014.

[5]李霞.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能力的思考[J].学园,2010.

[6]王苹.引爆璀璨的语文教学之花[J].读写算,2013.

[7]赵雅静.如何在语文课上引爆璀璨的教学之花[J].素质教育论坛,2009.

[8]郭雪娟.浅谈语文教学经验[J].科学导报,2013.

[9]钱婉霞.让语文教学走上高效之路[J].时代报告,2011.

[10]张淑会.浅谈高中语文教学高效的秘诀[J].空中英语教室,2012.

猜你喜欢
尝试新课程语文教学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6
尝试
小主人报(2018年11期)2018-06-26 08:52:18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北极光(2018年12期)2018-03-07 01:01:58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