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定律视角下的非理性图形视知觉思考

2015-05-30 10:48:04陈砚池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化感

陈砚池

摘 要:本文从“熵”定律视觉下阐述了非理性图形视知觉产生的原因,并对非理性主义图形设计出现的新形态、新观念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旨在通过对于解构主义、视错觉图像以及审丑艺术经典等几方面相关内容的叙述研究,提炼出非理性哲学思潮蕴含的思想,以及非理性熵视觉因素对于图形设计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

关键词:熵;非理性主义;图形设计

1 “熵定律”的内涵

“熵定律”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增加表现为封闭系统内的物质从有秩序、有规则,向无秩序、无规则、混乱的状态演变。”熵是热现象不可逆性的物理学概念,揭示了热寂原理的科学性,后来被广泛应用到科学哲学、信息论、生命科学、社会学及人文艺术学领域。格式塔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m—heim)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证明视觉艺术的“平衡与人类心理之间”的关系时指出:每一个趋向平衡和规则的心理活动新形式,都是由原有“活动能量”的衰变,经“混乱状态”重新组合“所最终达到的状态”。这一规律与物理学中熵定律完全一致,为图形设计以熵定律视角思考图形视知觉的“非理性”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熵”在本文中的含义:一是指图形设计形式由“秩序”、“积极”、“兴旺”向“混乱”、“消极”、“衰败”等的渐变和转化。二是指图形设计理念物化了的视觉符号呈现出的“解构、无意识、偶发、破碎、非理性”等熵化感的视觉特征。在设计领域,理性主义设计之“熵”,指的是理性主义设计在发展过程中,由盛到衰,由秩序到混乱、消解,最终逐渐走向熵的衰微、热寂,即非理性主义图形设计产生的视知觉熵化现象。

2 非理性主义图形熵化感视知觉的产生

理性主义设计是用科学的思辨与逻辑数理探求设计的本质,用明晰的思路与有规律的秩序把握设计内涵。理性主义图形设计与理性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建立在数比关系与理性分析基础上的数理计算和网格模块化设计,具有理性、秩序、规则与模数化的优点,主张准确的视觉传达功能。但是理性主义图形设计理念僵化,所呈现的视觉元素千篇一律、单调、冷漠,过于流于程式化,这一弊端削弱了国家、民族间多元设计的地域差异和文化特色,泯灭了艺术个性,从而导致人们社会审美价值观混乱和审美厌烦。因此,其逐渐走向衰微,从有序到无序、从兴盛到衰微、从时尚到过时的熵化结果。要改变这种熵化现象,非理性图形设计的诞生成为必然。

非理性主义诞生的本质在于:“否定理性思维能力,宣扬意志、直觉、盲目力量。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哲学以及现代的存在主义等,都属于非理性主义。”非理性设计强调凭借灵感和顿悟等方式来获得体验,追求极度的自由与无秩序的熵化感表现形式,通过自我主观意识的模糊、恍惚甚至癫狂的状态中来认知世界。非理性主义图形设计,是理性主义图形设计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客观产物,是对理性主义图形设计秩序熵化的修正。正如尼采说:“生命僵死之处,必有法则堆积。”它冲破了理性主义教条的局限,不受机械的数比关系限制,凭借感知直接性,引进“随机”“偶然”“非理性”“混乱”等“熵”化的非理性机制,创造出符合审美评价的秩序感,从而使新增的“能量”能够平衡的保持其“活力”。

3 非理性主义图形设计采用熵化感的艺术形式

3.1 解构主义图形形态——构建非理性主义图形熵化、残败感的新秩序

解构主义最早源自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非理性主义思想,该哲学理论提倡对结构的破坏,以达到打破单元化秩序的目的。其本质在于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即理性主义。解构主义推翻并颠覆古典理性主义的价值论和逻辑推理上的等级制,引进了非理性的新概念,由非逻辑导致逻辑系统的解体,主张将异质事物引入封闭系统,使开放的系统能够撒播差异性。解构所呈现出的“熵化、残败感”的视觉感,在所有反理性主义设计的流派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解构”反映出事物从有序到无序的“熵”化过程,采用分解、消减和移置的方法瓦解了二元对立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解构不仅是理性主义图形设计走向衰微——熵的体现,也促使了非理性主義图形设计以熵的视觉符号为表征的彰显。

解构主义首先发端于建筑,其重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美国的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等一批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巴黎的伯纳德.屈米,被人们称作“视解构为态度”的第一人称号。其在对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摒弃传统公园的造园模式,诸如和谐秩序、中心等级和形式美等规则,造型一反常态,公园用不和谐的点、线、面进行变换和重组毫无理性,公园中长廊、运河、路径等各种方块及线条突兀穿插互相缠绕,使整个公园产生了一种随机的破碎状态,但是主题园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园林。屈米在设计上将传统几何学中的平面构图分解为混纯的、立体的、破碎的熵化元素,运用这种反理性、反传统的思维观念打破了人们思想中对建筑物原有的认识,并从熵视角重新诠释了园林的概念。在平面设计界,以荷兰登巴设计工作室(Studio Dumbar)出品的海报所呈现出的解构主义特点尤为突出。登巴海报所传递的视觉信息是全方位、试验性、颠覆性的尝试,反对理性主义的网格设计所规定的数理计算的形式方法,强调肢解传统图形结构与形式破坏后的重组;建构了熵化了的斜歪扭曲、不稳定的图形形态,重视版面结构的不稳定性、非对称性、非规律性;以达到用解构主义熵化感的视觉形式去呈现新的图形视知觉的目的,在形式内核上明显带有反理性的熵感,引导并促进了观众新的审美取向的形成。

3.2 当代造型艺术的视错觉图像

创造矛盾、反常、悖论等熵化感的图形形式非理性图形设计中的视错觉图像有图形悖论、矛盾空间、异质同构等艺术形式。设计师运用与自然规律和客观逻辑相违背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将现实和幻想、主观和客观以及可能和不可能的混乱的事物汇聚在一起重新叠加并加以想象与联想,展现出悖论、反转、变形、暧昧的熵视觉现象,以熵化的视觉感创造出新的图形构成秩序。

埃舍尔所表达的视错觉图像充满循环、理性且意犹未尽的恃论,《互绘的双手》中的矛盾状态,《昼与夜》里的神秘变幻,《晰赐》里出现的悖论,《相对性》中的窘境,作品构成要素表现出的“空间的矛盾与混乱”、“诡异的幻象”与“异质重组”等特征充分诠释了其中熵的视觉感。揭示出艺术本质是一场明知不可信但又深陷在其中的审美游戏,是一场知觉与感官碰撞的隐蔽游戏。与单调麻木、缺乏人情味的理性主义图形设计相比,任何不可能实现的事物都可以通过视觉图形的变化而加以“真实”的展现。而欣赏者更倾向于进入埃舍尔创作的魔幻圈子,通过其画作中的内在矛盾所引导做出种种矛盾的构建、变形的转换,并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与作者一起经历艺术创作的探险过程。埃舍尔创造了非理性设计的新秩序,改变了人们欣赏的模式,使欣赏者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产生了强烈的质疑,为人们带来的这场视觉盛宴是對理性视觉观察的彻底宣战,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这既是理性主义艺术趋向熵化感的反映,也是新的非理性主义艺术形式诞生的开始。

3.3 “审丑”——反审美与丑艺术熵化感的图形形态

非理性主义设计中,反艺术反审美、否定规则、违背秩序、颓废荒诞等熵化感的混合表现具有鲜明的“审丑”特征。人类的文化发展就是在各种矛盾、冲突及调整协调中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文化中各式各样丑文化是一个与理性规范相悖的形式,它无序混乱,既不符合人的目的,也不符合人对社会与自然规律的把握。美是对合乎规律与更高目的性自由的表达,丑则是对这种自由标准的违背与抗拒。审丑是人们对过去审美疲劳、厌倦的最显著的表现,彻底推翻了传统的审美标准。

审丑作为反理性的具有强烈熵感的艺术现象,所涵盖的范围几乎涉及所有视觉艺术领域,其中包括图形设计艺术。例如,以杜尚创作的“蒙娜丽莎”系列作品和达利的那幅《带抽屉的维纳斯》作品是对传统艺术文化与审美经验的彻底颠覆,堪称典范。杜尚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幅“蒙娜丽莎”系列组图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摒弃传统单一腐朽的思想观念,在反审美及反艺术中重新建立起新的艺术及符合这一时代的美学观念。艺术家达利的作品《带抽屉的维纳斯》在维纳斯的额部、胸部、腹部及腿部等地方设计有多个抽屉造型以破坏维纳斯的整体美,通过空洞的抽屉造型隐喻艺术与传统美是没有内涵的,应该加以否定与摒弃。《内战的预感》表现了被肢解重组的挣狩不堪的人体形象,画面惨不忍睹,面部挣狞表情痛苦,其中腿与胸、脚部与手臂的重构,掉落在地面的内脏,散落一地的白色虫卵,完全是一幅恶魔的画作。那些令人作呕或者被大众视为丑的事物在“丑”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与运用。达利与杜尚作品都是借着对古典美的艺术讽刺与攻击向传统艺术宣战,在反审美反艺术中探寻新美学新艺术的重构,这种艺术作品成为了当代丑艺术的标志,表明传统艺术价值观的解体,同时还标志着大众理性主体地位的滑落。

4 结语

在这个充满竞争与个性的时代,非理性设计抛弃了传统理性设计中的和谐美,不同程度上对理性主义图式的僵化、教条进行了修正,打破了理性设计的原则,用碎裂、残缺、扭曲、模糊等熵化感的视觉感知要素与形式,客观地反映出图形要素以熵的视觉感在设计中所形成的审美新秩序。非理性设计强调的唯一性、特殊性与异质性,在造型设计中的作用变得越发重要,这是当代设计文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汉迪.非理性的时代[M]. 2000:34-37.

[2] 黄茜,陈飞虎.析解构主义建筑艺术[J].中外建筑,2004(3):51-52.

[3] 白鑫.伯纳德·屈米拉维莱特公园理论分析[J].山西建筑,2007,33(4):39-40.

[4] 陆平.论解构手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J].林区教学,2013(12):97-99.

[5] 邓楚君.哲学语境下的悖理图形设计及表现[J].中国包装,2011,31(002):22-25.

[6] 曹晓寰,邱紫华.埃舍尔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悖论思想[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 57-60.

[7] 李广琼.审美与审丑的双重变奏[D].湖南师范大学,2003.

猜你喜欢
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化感
包豪斯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刍议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18
从理性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理路研究
重塑与解构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7:44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浅析乌尔姆学院理性主义的来源
工业设计(2016年7期)2016-05-04 04:01:09
播娘蒿、猪殃殃对小麦的化感作用
杂草学报(2015年2期)2016-01-04 14:57:58
论梁遇春散文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想
名作欣赏(2014年29期)2014-02-28 1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