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奶业发展面临形势及对策

2015-05-30 10:48:04刘玉良
当代农村财经 2015年9期
关键词:奶牛场乳品奶业

刘玉良

一、黑龙江省奶业发展总体情况

(一)奶牛养殖情况。黑龙江省是全国奶牛优势产区,国内最重要的奶源基地之一,奶业是彰显黑龙江省农村和农业经济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是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也是支撑绿色食品产业的支柱产业。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乳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以来,在国内乳业面临巨大挑战的严峻形势下,黑龙江省奶业保持了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到2014年末,全省奶牛存栏197.16万头,同比增长2.86%;生鲜乳产量556.58万吨,同比增长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奶牛存栏和生鲜乳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3.5%和14.9%,奶牛养殖业总体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荷斯坦奶牛存栏总量居全国之首。通过奶牛养殖,全省原料奶生产实现产值190亿元,奶农纯收入达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80元,奶牛养殖业转化粮食近40亿斤,实现过腹增值效益10亿元。奶牛养殖业的加快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了粮食及副产品的过腹转化增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已发展成为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乳制品生产与加工。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奶粉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基地,奶粉产量和婴幼儿配方乳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全省现有获证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88家(婴幼儿配方粉企业30家),规模以上企业62家,约占全国658家的1/10,年加工鲜奶能力达到1004万吨,产能居全国第一。全国排名前十位的乳品企业在黑龙江省投资建厂的有7家,世界排名第一的著名乳品企业雀巢公司也看重黑龙江省优质奶源,把黑龙江省作为奶粉生产的主要基地。2014年,全省奶粉产量54.2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6%;婴幼儿配方粉产量24万吨,占全国总量的38%;液态奶产量141.0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9%;全省乳品加工业产值达4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上缴税金近20亿元。双城、安达、杜蒙、克东等一大批乳业大县,地方财政收入的50%—70%来自于乳品加工企业。乳品加工业不仅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同时有力地支撑了食品工业发展,已发展成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支柱产业。

二、面临形势的影响

2014年2月开始,受国外奶粉进口量激增以及乳制品消费需求下降影响,国产乳制品销量回落,特别是5月份进入生鲜乳生产旺季后,原料奶过剩的矛盾日趋突出,乳品企业收奶价格也随之一路下降,导致小规模散户快速、集中退出市场,2014年二季度和三季度,全省奶牛存栏一度大幅下降。全年省内非正常淘汰奶牛比例约占存栏量的5%,淘汰奶牛大部分为年产奶5吨以下低产奶牛。双城、安达、肇东、富裕等奶业大县散户数量同比下降10%—15%左右。在生鲜乳价格方面,2014年全省平均收购价约为3.39元/公斤,比2013年平均收购价3.66元/公斤下降7.4%。齐齐哈尔、大庆等奶业主产区散户奶价甚至下跌到3元/公斤以下,散户开始外卖奶牛。2015年以来,全省生鲜乳收购价格仍然呈下降趋势,个别地区甚至达到2.40元/公斤,乳品企业开始低价收购或限收拒收散户的生鲜乳,生鲜乳收购量同比减少5%左右。被乳品企业限收拒收的生鲜乳,养殖户大部分都以超低价出售、卖散奶及自行饲喂犊牛等方式消化。从黑龙江省目前情况看,虽然出现了散户大量退出、奶牛存栏下降和奶价低、卖奶难的突出问题,但各地还没有发生奶农“倒奶”现象,全省生鲜乳产量仍然基本保持稳定,而且奶牛单产水平、规模化养殖比例和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均有所提升,规模养殖场奶牛存栏和效益同比基本持平。

从奶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这种变化趋势是我国奶业必然要经历的发展阶段,符合奶业发展客观规律。早在1961年,美国的奶牛存栏是1724万头,生鲜乳产量达到5704万吨,平均单产3.3吨,但经过50年的持续调整,到2011年,美国奶牛存栏下降到911万头,下降47%,而生鲜乳产量却达到了8745万吨,增长53%,平均单产也大幅度增加到9.6吨,提高2.8倍。澳大利亚也是利用50年时间,奶牛存栏从1961年的316万头下降到2011年的158万头,下降50%。而牛奶产量则从628万吨增长到921万吨,增长47%,平均单产也从2吨提高到5.8吨,提高2.9倍。

(一)进口奶粉冲击和乳品企业限收影响奶业生产。2014年1—9月,我国进口奶粉81.38万吨(全年预计突破100万吨,80%来自新西兰),同比增加49.99%,接近2013全年85.44万吨水平。与此同时,新西兰奶粉拍卖价格也一路走低,每月平均跌幅超过8%。到9月份,平均拍卖价跌至每吨2787美元,跌幅高达45%,创历史新低。按此折算,进口奶粉到岸价格大约为1.8—2万元人民币/吨,而国内乳品企业用生鲜乳生产奶粉成本在3.3—3.5万元。在国产奶粉和进口奶粉价格倒挂的情况下,黑龙江省雅士利、明一、雀巢、伊利、贝因美等一些企业限收或拒收散户生鲜乳,选择了全部或部分使用进口奶粉复原后替代生鲜乳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直接导致了原奶收购价大幅下降,小规模散养户出现卖牛,为乳制品加工企业服务的生鲜乳收购站也由年初的2092家锐减到1400多家。经初步测算,进口奶粉每增加10万吨,将直接减少80—85万吨国内生鲜乳的需求,影响奶牛头数20—34万头,影响直接产业工人2—3.4万人。

经国内专家分析研究,国外进口奶粉对我国奶业冲击呈一定规律:一是时间间隔大约在5—7年;二是价格几乎贴近成本或低于成本。三是进口奶粉是在价格下降之前或下降前期完成回收成本和赚取高额利润,然后在价格下降的中后期开始大肆冲击我国奶业市场,并持续一段时间。

(二)生鲜乳收购价格骤降影响散户养殖积极性。2013年8月,受新西兰肉毒杆菌奶粉事件影响,我国一度暂停进口新西兰奶粉,国内奶源供应紧张。乳品企业为了维持生产,高价争抢奶源,收购规模场生鲜乳价格高达5.5—6元/公斤,散户也平均达到4元以上,奶价达到历史最高。2014年1—9月,全省生鲜乳价格高位回落,平均收购价约为3.42元/公斤,同比下降6.5%,齐齐哈尔、大庆等奶业主产区散户奶价甚至下跌到3元/公斤。奶价偏低直接影响了生产积极性,部分地区散户开始非正常淘汰产奶牛,快速退出奶牛养殖市场。

(三)养殖效益低下导致散户快速、集中退出市场。2011—2014年,饲料价格几乎每半年就上涨一次、人工成本不断增高,而原奶收购价格却徘徊不前,结算到农户手中不足3.5元/公斤,奶农饲养1头年产5吨的奶牛平均利润仅2000多元,以家庭劳动力每人饲养5头产奶牛计算,年收入1万多元,约是同期外出打工收入的1/3—1/4。奶牛养殖户利润越来越低甚至出现亏损,让越来越多的散户选择加速淘汰奶牛,直到完全退出养殖市场。与此同时,牛肉价格大涨,一些散养户当成肉牛进行淘杀,专业从事其他生产。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发展方式亟需加快转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奶牛单产和饲养管理水平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先进的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不足,养殖环节效益不好;优质饲草饲料供应不足,环境约束趋紧,面源污染亟待改善。

(二)产业链上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建立。基地与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模式单一且不稳固,养殖场户仍处于劣势地位,对原料奶销售去向和价格缺少话语权。

(三)乳制品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产业整体竞争力有待加速提升。在乳制品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黑龙江省优质资源和环境优势尚未完全释放。

(四)畜牧业融资难也制约了扩大生产。金融部门对奶业发展的贷款额度小、周期短、门槛高,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突出,难以适应加快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应对措施

奶业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基地需长期培育。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畜牧业,特别是奶业发展。201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种养结合模式试点。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引导农业内部结构向畜牧业上调,深入实施“两牛一猪”规划,加快建设现代化养殖基地,提升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支持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饲草饲料种植。这就为黑龙江省奶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创造了条件,指明了方向。从当前黑龙江省奶业发展看,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好基础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省政府2013年提出的现代示范奶牛场建设,未雨绸缪,审时度势,完全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国家培育自主奶源基地的方针政策,是当前及今后应对进口奶粉冲击和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建议2015—2020年继续实行奶牛场建场补助扶持政策。利用6年时间,政府投入100亿元,吸引社会资金400亿元,在全省范围内扶持建设1800个大、中、小不同规模奶牛场,其中,存栏1200头泌乳牛(全群2000头)奶牛场200个,存栏600头泌乳牛(全群1000头)奶牛场600个,存栏300头泌乳牛(全群500头)奶牛场1000个。新建奶牛场同步推广发情监测、精准饲喂等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全面提高奶牛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加养殖效益。项目实施后,全省规模养殖泌乳牛可达90万头,规模养殖比重控制在70%以上,平均单产水平达到7吨以上,年产优质原料奶560万吨,通过加工后年利税达到50亿元。二是扎实做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奶牛疫病防控等基础性工作,为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做好奶牛口蹄疫、布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切实落实免疫、监测、检疫监管等综合防控措施,2015—2020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疫苗采购、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奶畜扑杀补助等;支持奶牛品种改良,推广性控繁育技术,采购优质性控冻精,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加快品种改良步伐。

(二)着力调整农业结构,推行种养业深度融合。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是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和做法,实行“种养一体化”养殖模式,在保障奶牛场优质粗饲料基本自给的同时,又可以做到粪污100%还田。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引导种植结构向粮经饲上调,支持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饲草饲料种植”总体要求,建议加大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在为奶牛提供优质粗饲料的同时,减少玉米秸秆产出,实现秸秆转化利用和种养结合。

一是对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养殖场(小区)和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两类主体贮备和使用全株玉米青贮进行补助。2015—2020年,每年补助200万吨青贮饲料,每吨补助60元。200万吨玉米青贮约需60万亩种植面积,可减少40万吨大田玉米秸秆产出,同时可解决40万头奶牛口粮。二是引导和扶持大型奶牛场、牧草专业合作社和大型牧草公司发展苜蓿种植。2015—2020年,每年建设补助20万亩高标准苜蓿田(1000亩为一个补助单元,补助200个单元),每亩补助600元。20万亩苜蓿田,可生产优质苜蓿干草10万吨,解决10万头高产奶牛口粮。三是对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养殖场(小区)和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两类主体生产并饲喂秸秆微贮饲料进行补助。2015—2020年,每年补助200万吨黄贮饲料,每吨补助60元。200万吨玉米黄贮饲料可综合利用玉米秸秆60万吨,解决85万亩大田玉米秸秆转化利用。此外,对青贮收获机械、苜蓿种植、收获、打包机械等配套设备购置也要进行补助,列入农机补贴范围,不设最高限额,享受30%补助资金。

(三)同步治理环境污染,注重粪污资源化利用。2014年全省奶牛粪污量约为3600万吨,给环境污染防治带来了较大压力,而黑龙江省绝大多数奶牛场粪污处理达不到综合利用和达标排放要求的标准,加强奶牛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解决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迫在眉睫。按照环保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发展规划》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比例2020年达到80%的目标,黑龙江省在2015—2020年必须加大对奶牛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重点推广“厌氧+堆肥”、“厌氧+能源快”、“发酵床”等处理模式。

此外,在乳制品加工环节要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大力调整产品结构,重点是扩大高附加值的配方粉和高端液态奶的产销量,增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正面宣传黑龙江省奶业发展优势,产品绿色、安全、营养等特点,引导舆论普及乳品知识,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科学消费,提振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消费信心,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猜你喜欢
奶牛场乳品奶业
《中国乳品工业》征订启事
食品工业(2023年12期)2023-12-12 12:56:28
《中国乳品工业》杂志
规范化奶牛场日常管理措施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规模化奶牛场投入品的管理
乳品包装设计
食品工业(2021年4期)2021-05-08 08:40:44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共同推动中国奶业全面振兴
奏响中国奶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