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跃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同学的烦恼。同学们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他们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一、视听结合,阅读唤起兴趣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凭借着一篇篇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和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文字运用知识。长期以来,由于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如果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则可以给学生以清晰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教学《爱莲说》时,先让学生听教学录音进行感知,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领悟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仍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但由于其世界观的局限,既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能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只能苦闷、彷徨,想解脱感情的重压而又不可能的复杂情感,就会对学习该文的语言特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利用影像,突破难点,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同样以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绿》为例,阅读这篇课文,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三者的位置关系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羽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段话清楚地介绍了三者的位置关系,但学生读后虽经教师讲解,仍然没有清晰的印象。于是,在另外一个班教学到这一段时,我便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中介绍温州仙岩梅雨潭风景点的录像,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完录像画面后,自己说出三者的位置关系。学生表述虽不如课文生动形象,却也能说得清清楚楚,很快就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一定要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熟读课文,还要扩学生的知识面,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你们多体验生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观察,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三、自己评改,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一定要让同学们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他们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写作兴趣。
四、赏识成功,激发兴趣
在作文学习中,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主动去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相互传阅,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还可以让他们经常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有条件可以向报刊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