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鑫
摘 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是指利用高校现有物力、人力和财力等资源,对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管理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和服务的组织保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是指学校及体育部门根据学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具体进行体育场馆管理的组织、计划及其活动形式的总称。不同的管理体制决定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即使在同一管理体制下,由于不同场馆其功能、服务类型等不同,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服务
一、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管理与服务模式
1.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一般受高校体育部(室)机构建制、学校性质、地理位置、场馆条件、学校后勤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目前主要有三种体制:第一种是管理权与使用权的完全结合体制,体育部门有完全独立的自主管理权;第二种是部分管理权与部分使用权的结合体制,体育部门有部分的自主管理权,常常是统一领导,体育部门主要牵头,协同工作,齐抓共管;第三种是管理权与使用权的完全分离体制,体育部门只有使用权而没有管理权,如果有部分管理权也只是委托管理权。
2.管理模式
不同的管理体制必然有不尽相同的管理模式,不同的场馆类型及活动对象也必然产生不同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主要有以下几种管理模式:
(1)完全企业化有偿管理模式。以深圳大学为代表,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所有体育场馆在保证教学、训练的同时采用有偿服务,进行开发经营,以场养场,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和管理效益。
(2)半企业化有偿管理模式。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代表,除学校计划内教学、训练、竞赛及大型活动需占用场馆外,其他一切使用场馆及附设设施的活动或项目原则上按规定收取费用。其管理模式为:对封闭式体育场馆节假日实行收费开放管理,非封闭式体育场馆实行无偿服务或控制自由开放的模式。
(3)完全自由开放型管理模式。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代表,在确保学院教学、训练、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占用场馆外,其他一切场馆设施在确保场地维护保养的条件下,一律免费向学生开放(部分场馆的使用需办理申请、审批、手续)。
3.服务模式
根据日本教育管理家宇土正彦等学者的理论,体育场馆的服务模式可分为:①运动区域服务。利用体育场馆的硬件设施,引导学生主动产生运动行为。②程序化服务。将参与运动者的运动时间与运动设施、活动空间、体育指导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编制成一定的活动计划而产生的教学或训练服务。③非自主性服务。将体育设施的部分管理、使用权转让给其他部门或人员,由其进行管理和组织服务。
三、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管理与服务模式
由于场馆多呈偏远于城区、居民区的地理位置区域分布,服务对象以在校学生为主体;锻炼主体的自主性锻炼习惯、锻炼能力以及体育素养养成等方面程度普遍不高;加上体育场馆使用的时间性、季节性、周期性,导致现有部分體育场馆呈半闲置或闲置状态。因此,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才能使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高职院校教育、后勤管理部门和体育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和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
1.管理体制
目前浙江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基本属于部分管理权与部分使用权的结合以及管理权与使用权的完全分离两种体制并存的情况。部分有独立建制的体育部(处)有部分管理权,无独立建制的体育部(室)一般只有使用权。体育场馆的管理权由院办或系(部)所有,对体育部(室)来说,责、权、利处于完全分离状态。
2.管理模式
由于受管理体制、校区地理位置、管理能力以及学生自主锻炼意识、习惯和能力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浙江高职院校体育场馆一般采取完全自由开放型管理模式,并且呈控制式开放和自由式开放两种形式。部分高职院校也曾进行了有偿服务的尝试,由于多为区域服务形式,缺乏服务效益和生命力,造成管理成本的“二次”增加,最后再回归到控制式开放和自由式开放形式。
3.服务模式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服务模式以区域性服务为主体,主要有室内乒乓球房、室外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田径场等运动场馆;也有一部分采取程序化服务,主要有健美操、跆拳道、散手、现代舞蹈等项目;俱乐部服务主要是根据学生爱好和管理能力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项目。
4.对高校开展体育场馆管理与服务的对策分析
(1)基于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硬件设施基本完善,一次性设施投资基本到位,需要“二次”投资及运行成本较大的场馆(如游泳池等)基本没有的条件下,应以大力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加强维护保养意识来进行体育投资,产生服务效益。
(2)目前高校体育部门对体育场馆的管理存在责、权、利相脱离的现状,再加上由于教学课时较多、学校位置偏远等具体情况,体育场馆的管理难度较大,采取控制式开放和自由式开放两种形式是可取的管理模式。
(3)根据需要和可能,通过开设学校体育基金、俱乐部会员制、特殊体育场馆有偿服务、体育器材租赁及消耗性体育物资代销、承接校外比赛或大型活动等途径提取部分管理费用,作为体育场馆维护保养的部分费用,以在一定程度上适当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结语
基于资源利用最大化原则, 各高校在选择本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时,应立足于本校实际,选择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体育规律的管理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场馆地利用率和收益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顾亮.高校体育场馆里模式探析[J].浙江:浙江体育科学,2007.
[2]韩海军.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2).
[3]朱天明.浅谈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J].浙江体育科学 ,1998,20(6).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