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光璨
楚文化一直都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之一,特别是楚地神秘的文化与习俗,更是为这片神奇区域的发展抹上了一层奇幻的色彩。本文就近年三峡库区考古发掘出土的楚文化与巴文化概念下的物件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将楚文化对巴文化的渗透过程进行科学梳理,以期更好地从客观上促进巴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进步。
一、楚文化概述
(一)楚文化特征概述
楚文化的划分是根据考古材料文化因素的分析而得出的结果,其中峡区楚文化器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有着鲜明的楚文化主导特征;另一类器物的巴文化因素较为明显,两种文化器物共同存在于一处文化遗址当中,表示了楚文化与巴文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互相渗透性。[1]不过有些地方的楚文化是从区域上来划分的,例如峡区类型的楚文化,则是根据居民和文化类型、文化习俗等特征来划分出来的,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楚文化。
(二)楚人与楚文化的历史进程概述
楚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早期,最晚是战国晚期。春秋时期的楚文化极为兴盛,在地域范围上可以扩大到如今的宜昌西陵峡地区和姊归那一片区域,而在春秋中期,随着自然经济和政治的动荡,楚文化在地域优势上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到了战国中期,楚人西进掀起了高潮,特别是在如今的金忠县一带,发现了大批的楚地文物,而且还有战国晚期的楚文化遗址,这说明楚文化在历史变迁中逐渐占领巫郡和黔中郡。
二、楚文化对巴文化影响的实地考察分析
(一)长江沿岸分析
长江沿岸中的楚文化因素尤为明显。在长江沿岸的奉节新浦遗址以及奉节老关庙遗址里也发现了相关线索,尤其是老关庙上层属次生堆积中,陆续挖掘出巴文化遗址,同时也出土含有楚文化因素的器物,这也说明了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强力渗透。另外,从云阳李家坝遗址和涪陵小田溪墓地也陆续发现含有楚文化因素的巴文化遗址。[2]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楚文化对巴文化的渗透。
(二)嘉陵江流域分析
嘉陵江流域的巴人遗址中最主要的是宜汉罗家坝遗址,宜汉罗家坝遗址位于今四川省宜汉县普光镇进化村罗家坝,主要出土遗物的地方是渠江支流中河和后河交汇的一级台地上,陆续发现大量墓葬和一座祭祀坑,其中墓葬的随葬品主要是巴文化因素居多,这也反映出楚文化因素对巴文化的渗透。
三、楚文化对巴文化渗透过程的理论探究
(一)青铜器
青铜器是春秋时期兴起的器物,在战国早期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具有楚文化因素的青铜器,但是在战国中期逐渐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李家坝在战国中期的铜器有壶、带钩等,这些都是具有明显的楚文化因素的青铜物件。而到了战国晚期,楚文化在青铜器上面的表现逐渐淡化,这与秦始皇灭巴人以及楚人退出三峡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铁器
铁器是在春秋晚期才开始大量出现并用来制作成武器,在1999年宜昌出土的一批铁制工具中,铁插、刀、削刀等有较大的产量。另外,柳林溪遗址出土的铁插的分布时间为春秋晚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楚文化在铁器上的发展与青铜器保持着较为一致的规律。巫山蓝家寨遗址第一期出土了铁和铁插两件,它们也是春秋晚期的。这些现象都说明春秋晚期是铁器较为兴盛的时期,而楚文化也凭借着铁器这一载体进行了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
(三)陶器
在战国早期,李家坝战国早期的墓葬中挖掘出了含有楚文化因素的陶器有许多种类,都是具有楚文化特征的陶瓷类器物。到了战国晚期,陶器的发展逐渐衰落,从开县余家坝2002年开始出土的陶器中的成套楚式器物有鼎、墩、壶、豆等,但是数量明显减少,[3]这说明楚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减退。但是到了西汉初年,冬笋坝M50、M33、M37出土的陶壶等楚式器物的数量开始增多,这说明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又逐渐加强。
楚文化辐射范围广,从渝东地区到嘉陵江流域都广泛分布着楚文化的因素,其中青铜器、铁器和陶瓷是最为广泛和鲜明的渗透楚文化因素的物件。由于楚国和巴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相邻的分布局势,因此在文化方面的交流尤为频繁。随着楚国的强大,巴国逐渐被楚国占领,由此楚国逐渐占领了巴国今忠县以东的长江沿岸地区,这为楚文化的扩张和延续提供了有利契机,在这个过程中,楚巴文化发生碰撞,也为巴楚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增加了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黄尚明.楚文化的西渐历程——兼论楚文化的“峡区类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6)
[2]蒋晓春.试论涪陵小田溪墓地的分期与时代[J].江汉考古,2002(03)
[3]邹芙都,薛新力.关于巴文化开放性体系研究与构建的思考[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02)(作者单位:湖北长江大学)
(责任编辑 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