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中国金融监管改革战略研究

2015-05-30 08:10杨甜娜
大东方 2015年9期
关键词:全球化

摘 要:全球化下中国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发展格局的变化,对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极其重要。本文全面分析中国金融监管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金融监管改革

当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仅给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剧烈振荡,也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格局。尤其是近年来世界金融危机后伴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转移的过程,全球资本流动与金融市场发展呈现出新格局与新态势。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又将如何按照国际金融监管原则和发展方向,不断健全开放条件下的金融监管体制,实现国内金融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了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全球下中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机遇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为促进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创新与变革提供了难得的研究、借鉴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经验和教训的机会。虽然中国金融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我们可以从这次危机中总结教训,可以从各国和国际组织关于金融监管改革的讨论中吸收有用的建议为我所用,并且利用有利的国际金融治理环境按照自身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稳妥推进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在确保金融市场稳定的前提下,有效提高金融机构运行和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其次,国际新金融监管标准如巴塞尔协议III的实施对中国银行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金融监管当局逐步强化对银行业的综合监管,进一步完善对金融机构的内部约束制度,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这都无疑为中国银行业完善公司治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成功实现经营转型、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契机。

再次,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影响下,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大型银行无论是在业务范围上还是地域网络布局上,纷纷进入战略收缩阶段,这为中国银行业加快推进国际化、综合化经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程度已有很大程度地提高,但在准入和经营上却面临着监管标准的多元化问题。随着各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全球金融监管原则将趋于统一,各国之间的监管对接将变得顺畅,这在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将会为本国商业银行带来更为有利的准入条件和更易适应的外部监管环境。

二、中国金融监管改革面临的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风险在全球扩散的速度明显加快,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更加显著,全球金融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深化各国之间的金融监管合作,尽快构建全球统一的金融监管框架已变得更加重要。然而,作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提供者的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金融监管体制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不仅阻碍着国际金融监管框架的建立,而且也加大了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间协调合作的交易成本。如何缩小金融监管体制上的差异,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中国将面临下述的主要挑战:

第一,中国现行的分业监管模式滞后于国际金融创新发展和实践的需要,不能很好地适应全球混业经营的发展要求。尤其在金融创新日益活跃的今天,传统的金融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逐渐淡化,跨市场的金融产品不断出现,这使得强化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合作,扩大金融监管的覆盖面,从机构性监管转变为功能性、合规性监管变得更加重要。

第二,中国金融市场仍处于金融抑制状态。金融抑制是基于行政当局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通过曲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再加上其他监管手段来人为干预金融市场的运行。这种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场机制的政策难免会导致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滞后甚至丧失。然而一旦中国的利率和汇率管制放开,国际游资又很可能会利用由此产生的金融产品价格波动,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从事套利和套汇行为。当国际金融形势再次发生变化时,国际游资就有可能从中国大量逃逸,增加了国内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第三,中国金融体系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高度依赖间接融资。目前,80%左右的间接融资占比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近50%的金融资产占比,导致任何实体经济的风吹草动都直接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而任何一家大型商业银行的自身经营出现问题都可能带来对整个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显著冲击。因此,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结构不同,中国金融体系所面临系统性风险的来源主要不是来自金融市场,更多地来自效率低下且风险集中的银行体系。

第四,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灵魂和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的动力,也是金融监管体制所应鼓励而非限制的,但在放松金融管制以刺激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监管如何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领与拓展,实现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的共同发展则一直是监管当局长期面临的挑战。对中国的金融发展现状而言,金融创新机制薄弱,创新动能不足。但是由于长期奉行“稳定优先”的监管理念,中国监管当局在金融创新方面表现得非常谨慎。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深了监管当局对于金融创新的顾虑,导致金融業创新的步伐放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停滞状态。如果这种情况不加以改变,必将会影响到中国金融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在金融创新和审慎监管之间进行合理的平衡,是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

三、深化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战略构想

伴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程度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的金融体系不可避免地将会面临更大的外部冲击,对于全球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处置越来越需要依赖于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合作。为此,中国应抓住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在为全球金融稳定作出贡献的同时,提高自身应对金融风险的经验和能力。

首先,推动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法制建设。中国应通过与国际性多边金融组织的合作,推动有约束力的国际金融监管协议和全球统一的法律监管框架的确立。包括短期内积极参与实施原则统一的全球金融监管的行为准则如巴塞尔协议III;中长期积极推动各国均有义务遵守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多边国际条约等。

其次,中国应通过监管信息的共享可以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各国的监管部门就可以较快地了解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金融风险积聚程度等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尽早发现处于监管真空状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而能够较为迅速地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及时阻断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播路径。此外,还要重点推动构建东亚地区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并依托中国在东亚经济、金融中的强大实力,发挥中国在东亚金融监管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并以此增强东亚区域以及中国在国际金融监管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再次,中国应在借鉴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完善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措施,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以确保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加强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评级机构的监管,将事前防范措施和事后解决机制相结合,细化系统重要性机构衡量指标体系,完善评估工具,最大程度地防范“太大而不能倒”的机构给金融系统带来的潜在损害。另一方面,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不能仅盯着银行体系,还要关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如影子银行体系,重视银行与非银行机构之间的监管平衡。

最后,中国应加快推进金融监管模式的改革,在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组建有明确法律权限、有实体组织的金融监管中枢机构,如“中国金融服务监管局”作为整个金融业的最高监管机构。不过,现阶段中国采用的分业监管模式还是有效的,符合中国金融发展的现状。但随着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和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开放,这种各自为政的监管格局将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尤其是由于各金融监管机构专注于各自金融监管领域内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因而相互之间的立场和监管视角不同,一旦缺乏协调配合就容易出现监管真空。为此,在现有的分业监管体制下应特别加强协调机制的法治化、实体化。

作者简介:

杨甜娜,女,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与博物馆再定义的几点认识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完美打造全球化数据平台
全球化陷阱
经济全球化面临4个重大挑战
木门企业全球化采购之痛
“双反”反出一个中国光伏加工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