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霞
如何有序地管理班级?这是幼儿园教师碰到的老大难问题。我们来看两个“搬桌子”的情景,以便从中感悟班级常规管理的小技巧。
情景一
游戏马上要开始了,孩子们要把桌子从活动室移到走廊的区域中去。教师讲完游戏的要求、分配完角色后,一声令下:“现在开始搬桌子、椅子吧!”于是,孩子们开始抢着搬桌子、椅子,还有的孩子则抢着到柜子里去拿游戏材料了。活动室门口,前面的孩子抬着桌子堵住了门出不去,后面的孩子还在往前挤。一时间你推我搡、大呼小叫。教师原本还在旁边看着,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呼喝着让孩子们撒手,自己上前将桌子搬了出去。
情景二
韵律活动需要空出场地,教师要求幼儿安静下来,听清楚要求,将桌子搬到活动室外面去。
搬桌子从第一小组开始。
师:请第一小组的男孩举手。(有六个男孩举起手来。)
师:第一组有三张桌子,六个男孩子,每两个人合作抬一张桌子,把它搬到活动室外面去。女孩子负责把所有椅子放到右边靠墙的位置。听清楚了吗?
幼:听清楚了。
师:好,那我们开始吧!
在此过程中,有一位男孩的椅子没人搬,一个女孩看见了,马上搬了起来,很认真地把椅子放到墙边。这一幕被站在一旁的教师看在眼里,她立刻表扬了这个女孩。
第一组、第二组顺利搬完了桌子,第三组少一个男孩子,教师临时选了一个高个子女孩,协助男孩搬桌子。
韵律活动结束了,桌子需要搬回原位。
师:刚才是哪些小朋友把桌子搬出去的?请你们站起来。
师:老师还是请你们为大家服务,把桌子再搬回来,好吗?
师:三组桌子摆在哪个位置呢?对,就是原来的位置。等到桌子摆好以后,还是由女孩把椅子放在原来的位置上。
师:听清要求了吗?我们开始吧!
第二组、第三组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第一组却遇到了一个问题。由于前面的第一张、第二张桌子很快摆好了,结果第三张桌子摆不进去了。这时,配班教师想去帮忙,但被这位教师制止了。
教师让幼儿把第三张桌子临时放在活动室前面,请孩子们先坐好,然后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师:为什么这张桌子摆不进去?
幼:因为它在最里面,而第一张、第二张桌子已经摆好了,第三张就没有办法摆进去了。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幼:把第一张、第二张桌子往里面移,第三张桌子就可以摆到第一张桌子的位置上。
幼:把桌子抬高一点,放到里面去。
师:哪一种办法比较好?
幼:第一种。
师:为什么?
幼:小朋友都坐在位子上,抬高桌子可能会撞到小朋友的头,太危险了。
师:好的,小朋友想得很仔细,那就按照你们所说的第一种办法做吧,请第一组的小朋友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幼儿按要求把已摆好的桌子往里面移,第三张桌子便顺利地放了进去。
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而如何引导幼儿有序地做事,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是一门学问。“情景一”中和“情景二”中的教师的做法及其体现的理念明显不同。在“情景一”中,首先,教师事先没有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导致孩子们一拥而上,场面混乱;接着,教师又没有意识到混乱的场面其实是一个教育契机,可以现场让幼儿商讨解决的办法,而是大呼小叫一番后自己上前一搬了事。这说明该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不太重视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而“情景二”中的教师则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体现出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理念。首先,事先预料,及早预防。她已经预想到这个环节可能会出现混乱局面,所以她面对集体提出具体要求,使所有幼儿明确行动目标。其次,分组行动,分步实施。她把“搬桌子出活动室”这一行动分组实施,以免出现九张桌子同时出门,导致门口拥堵的现象。第三,细心观察,及时表扬。提出要求后,教师就密切关注幼儿的行动过程。当一个女孩主动搬起男孩的椅子时,教师立刻就发现了,并着重表扬了她。这无疑是在鼓励其他孩子都来学习这种积极的行为。第四,发现问题,立刻解决。其实搬动第三张桌子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她没有这样做,而是适时抓住这个机会开展现场指导,引导全班幼儿自主解决了问题,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
幼儿具有潜在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只有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幼儿才能获得自我的成长与发展,班级也才能建立起积极、有序、合理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