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关键词】朗读指导;乐趣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7-0068-01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如何让学生走进课文,以读促知,领悟文中情感,又让学生超越文本,读出个性呢?下面是我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1.初读,读前激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认为:“课文不读熟不开讲。”因此,初读课文阶段,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如何吸引学生在一接触课文就产生要读好的强烈愿望?这要靠兴趣。如:苏教版二下《快乐的节日》一文,课文本身就是一首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更是“回味”无穷,因此,我选择了先唱再读,以便更有节奏地读。和着音乐节奏,课文读起来也流利得多,更让人感受到了那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放读,读中有问。
放读,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理解课文的要求,而这个要求是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达到的。如:教学苏教版五下《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学生读到“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与“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游人和儿童的选择不同?继而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儿童多处就一定能找到春天?春天和儿童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围绕这个话题,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比较两句话的区别,并讨论游人和儿童谁能找到春天,使学生逐步感悟儿童就是春天,感叹“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
3.精读,读中有悟。
“精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累和运用的过程。精读,重在指导,教师可以拿起课文像学生一样琅琅读书,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多留一些艺术空白……如:教学苏教版四下《我不是最弱小的》时,主人公萨沙的妈妈对儿子说:“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是课文的主旨所在,在读妈妈的这句话时,为了强调肯定的语气,很多学生都把句子读得很重。这时我问学生:“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读?再读一读前面的文字,看看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一位学生思考后,轻声地将这一句读了出来,他说:“我觉得这句话不仅要读出肯定的语气,还要读出一位妈妈对儿子的疼爱,所以要略微读轻一点,和蔼一点。”同样一句话,都是要强调,却因为不同的领悟产生了不同效果。
4.品读,读后会仿。
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除了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还要学习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用法、表现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积累。品读积累的最常见形式就是背诵。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看板书读,借助图画读,通过表演读……这样,即使教师不明确要求背诵,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背诵课文,并力争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练习仿说、仿写,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如:教学苏教版六下《夹竹桃》这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三小组,自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把读懂的内容画到黑板上。然后又让学生读课文,仔细品味,认真对照,查找图画中是否有与课文内容不相符的地方。学生再次读书,逐字逐句比对,互相点评。这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学生感到既新鲜又有趣,背诵自然不成问题,学生还从中学到了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
总之,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南京市百家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