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霞
世界上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的名字不为众人所知,若说其职业,不一定诱人,若论其功绩,也不一定显赫,然而,他们却把自己的一切都倾注进了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幼教工作。我庆幸,我就是这许多人之中的一个,我庆幸,我从事了这样一份平凡而神圣的职业,深深地体悟到了,幼儿教师只有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才能将幼儿与家长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宽广,更完美。二十几年的幼教工作中,我始终坚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关注每一个孩子和家长,反复钻研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即因人施教的艺术性、亲子活动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艺术性。从教以来我凭着这“三心二艺”,默默地耕耘在幼教这块土地上,换来了家长和孩子圣洁的情、深厚的意,同时也净化了我的灵魂,更促进了家园的和谐共育。
三“心”即:“爱心”、“细心”、“耐心”
1、用“爱心”帮助家长和孩子尽早摆脱分离焦虑。
以爱为本,用爱心帮助家长和孩子尽早摆脱分离焦虑,是我们做好家长工作的第一步。每年秋季开学,意味着很多幼儿由家庭走向社会,幼儿从这一刻起,就迈出了家庭的狭小天地,而真正走进了充实灿烂的集体生活。然而,幼儿初次离开亲人的怀抱,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将面临许多不适应:没有亲人,只有陌生的老师和同龄的小朋友;对老师缺乏亲情感,没有人整天围着自己转;吃点心,玩玩具不能随心所欲。面临着陌生环境对自己的挑战和冲击,他们的反应是哭闹, 拼命地哭喊、尖叫,不让父母离开,无视老师的安慰,拒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或者会静静地坐在活动室的一角,默默地伤心流泪,不理不睬其他小朋友,也有的会拒绝进食。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幼儿分离焦虑。
对儿童来说,从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中一下过渡到有一定规则的集体环境中,犹如是“第二次断奶期”,极易产生不确定感和不可控制感,自然加深他们入园的不适与焦虑感,这种焦虑甚至动摇送孩子入园的信心。这个孩子的性格属于很外向的,说话语气很爽的。因此,当他在重复问着老师、家长时,我并没有直接干涉,这也是他情感宣泄和依托的方式之一。尤其,当他在拉着家长,见年轻的叫“阿姨”见年老的叫“奶奶”时,我真的很佩服他的交际才能。当他在得到家长和老师一个个肯定的回答时,并让他别哭时,他总是很爽快地说:“好!”清脆而响亮。但是一会又控制不住得问,我想,这也是该年龄段孩子的情绪特点,我们要有一定的耐心和爱心。我想我们的耐心和爱心肯定会让他感到安全与快乐。果然,当他看到老师、家长们都那么肯定和热情后,他悬着的心也放下了,他肯定了晚上爸爸、姥姥一定来接他的,于是他也很快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了。
是啊,作为孩子的家长,刚开始几天,看到孩子哭闹,总会不放心,他们担心孩子会吃不饱,睡不好,喝不到开水,大小便不能自理......对我们老师又缺乏了解,有的家长在班级门口久久不肯离开,甚至有些家长还悄悄地在后面的窗户上看,总怕我们老师照顾不周。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改变状况:
(1)建立家园桥,拉近家园距离。
在家园桥中出示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安排,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的一日活動,并用情真意切的语言表明老师了解家长的心情,并向家长承诺我们会尽心尽力地把每一个孩子都照顾好,请家长放心,在感情上拉近家长和老师的距离。
(2)把好见面关,取得家长信任。
老师每天至少要与幼儿家长见两次面,正确把好早晚两次见面关,取得家长的信任,是做好家长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早上幼儿来园时,不管他是什么情绪,或哭或闹,老师都要从家长手中把孩子抱过来,并用脸上的微笑,亲切的话语,关爱的动作对待每个孩子,让孩子减少恐惧感,同时向询问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有特殊要求的马上拿笔记下来,以免遗忘。
(3)通过游戏、故事、儿歌等形式激发幼儿入园的兴趣与愿望,及时表扬鼓励,为幼儿树立典范,对他们的需要给予及时帮助,促使他们喜欢上幼儿园。
2、用“细心”温暖家长,促进家园共建。
(1)、照顾好孩子在园的一日起居,特别是保育方面的工作,让孩子欢心、家长放心。
小班房思彤小朋友刚入园时,在家不肯自己吃饭,在老师的鼓励下,饭吃得很好,是小朋友学习的榜样。而彤彤的奶奶每天来送孩子时都要反复对我说:“隋老师,彤彤不会吃饭,你喂喂他。”接孩子时又问我:“隋老师,彤彤午饭有没有喂饱?”我把彤彤在幼儿园吃饭的表现如实向她作了汇报,奶奶满脸的将信将疑,领着孩子回去了。我觉察房思彤的奶奶不相信老师所说的孙女在幼儿园的表现。第二天早上,我特意邀请冯铄然的姥姥中午吃饭时“偷偷”地来园观摩。奶奶过后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隋老师,这下我真正放心了,彤彤自己会吃饭了,如果不会吃,老师也会喂他的。老师,还是你们的办法灵,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就这样,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加强了保育意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幼儿生活的照料、护理上。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长胖了、长高了,越来越喜欢上幼儿园了。
(2)有问题及时向家长解释清楚,消除顾虑,避免误会。
事实上,好多家长是带着“顾虑”送孩子去幼儿园的,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家长。有不少家长怕得罪老师,有意见也不敢提。对此,我们老师主动了解家长的顾虑,揣摩家长的心思。
3、用“耐心”感化家长,把家长的抱怨,变成老师的“苦口良药”。
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由于对幼儿园的信用、服务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因此,一旦幼儿园的运作结果和家长对幼儿园的高期望值相背离时,家长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比如,家长带孩子出去玩时,孩子摔了一跤,出现轻伤,家长只好安慰孩子:“不要紧,下次小心。”而如果这个孩子是在幼儿园摔的,家长就有可能产生抱怨。开学不久,梁博小朋友在活动时和小朋友抢玩具,被小朋友抓伤了。梁博的家长知道后,特别心疼,爸爸、妈妈、奶奶分别来幼儿园抱怨,说我们老师没尽到责任,特别是梁博的奶奶,情绪很激动,说了许多不中听的话,而且当着众多家长的面,说得我们很难堪,下不了台。我当时强迫自己别激动,尽量耐下心来,避免和老人正面冲突,不和梁博的奶奶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