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佰东
音乐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美,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从而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在小学教育中音乐的教学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本文就从三方面来谈谈如何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
一、多听与“细品”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听是感受音乐的基本方式,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首先要靠多听,一回生两回熟,听得多了,自然慢慢地就会听得懂的。所谓听得懂音乐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开始觉得音乐好听,可能只是一种比较朦胧的感受,如果再继续听下去,逐渐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比如能辨别出不同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同时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意境也有所领会,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是听得懂音乐了。
在听音乐时,对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名作要“细品”,可采取分章分段听和完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感情上熟悉它,跟踪音乐的信息,分析它、思考它。还可以借助文字介绍或请人讲解这些辅助手段帮助和加深理解。分层次听,可感觉旋律、伴奏声部、织体的进行等。最后,整体综合欣赏。通过反复欣赏,可使我们从音乐中感受“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立体地感受整部音乐作品,同表及里,逐步深入,才能逐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多听,还包括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欣赏面。有些音乐学生的欣赏趣味非常之狭窄,他们只喜欢某一种类型的音乐,例如流行音乐,而对艺术性更高、内涵更为丰富的严肃音乐却不愿问津,这样就很难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反之亦然。
二、了解乐曲的背景知识
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了解一些所欣赏的乐曲的背景知识,如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作曲家生平、风格流派、创作个性以及创作意图等,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和领会音乐内容。一首音乐作品,总是表现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因此,要比较深刻的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点。俄国作曲家格林卡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把它变成曲子而已。”一切音乐作品都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因此都有各自的民族特征。有些作品概括的体现了民族音乐语言的某些特点,另一些作品则和具体的民族民間音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作曲家生活时代、环境、素养、经历和艺术趣味的不同,表现为各不相同的创作个性。如果在欣赏音乐之前了解到这些,将使我们更易于理解音乐,对音乐的体会更深。
三、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体验
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不但受本人音乐知识水平的制约,还受学生总的文化、修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我们说音乐欣赏是提高人的整体文化修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人的整体文化修养的提高又会促进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一般的讲,一个人的音乐欣赏水平与他的整体文化艺术修养的水平是成正比的。
音乐与文学、美术等文化形式虽然在表现方式、手段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属于艺术门类,有其共通之处,整体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更深刻的领会和体验。
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音乐能力也就成为落实美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
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从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去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音乐鉴赏力,从而净化心灵。学生在提高音乐欣赏水平的同时,个人综合修养、想象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也同时得到提高,我们要重视音乐欣赏的教育。但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不能只让学生生硬的听、教师生硬的讲,学生接触音乐的空间不要只局限在课本与课堂内。要结合生活实际和其他艺术学科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感受音乐,在音乐的海洋里快乐的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