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梦莲
[摘 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的重要表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广泛关注。随着对“新常态”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新常态”已不仅限于在经济领域使用,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和发动机,是富民强国之本。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新常态的关键时刻,中国教育更应奋勇争先,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新常态”。在教育“新常态”下,正确处理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成为关键。
[关键词]新常态;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效率
[中图分类号]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9 — 0138 — 02
“新常态”,作为习式热词之一,最初是由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来的。随后在2014年APEC会议上,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含义,即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之后,作为经济领域专有名词的“新常态”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含义,用以解释、描述、分析各领域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状态。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和发动机,是富民强国之本。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新常态的关键时刻,教育不仅不能缺位,而且更应奋勇争先,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智力资源优势,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新常态”。①所谓教育“新常态”,即在顺应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地发展。构建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关键是要处理好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公平与效率
所谓教育资源,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和消耗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具体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与其他资源一样,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特征。而人们对于教育资源的需求却是无限的。这就引发了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所谓教育资源的配置,指的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包括在不同级别的教育之间、不同区域的教育之间、不同教育机构之间、不同机构的教育之间等。有限的教育资源在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方式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至关重要。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公平主要指的是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用来衡量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二是指教育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之比。教育资源的公共品性质以及稀缺性,使得教育资源的配置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调节而自发地生成,这就必须通过政府以恰当的安排来实现。从世界各国以及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政府无一例外的成为了教育资源配置的领导者。在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不仅要追求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还要重视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使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地分配。这就体现了我国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并重的价值取向。
我国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资源利用不足、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因此,在新常态下,更应该注意处理好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关系,既重视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又注重资源配置的效益,使公平与效率并重。
二、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中公平与效率对比的主要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分配不均、效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对比出现了问题。具体表现在:
1.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对比失衡。教育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涉及到教育资源的筹集与分配过程。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在教育资源的筹集与分配方式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除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首先,从教育资源的筹集看,我国教育的投入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的支持。这就是说所有民众在资源筹集的过程中都得承担相同的责任,主要以纳税的方式体现。这就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因为这种对教育贡献的同等是相对于税收贡献而言的,而不同的民众由于能力的差别所能负担的费用也会存在差别。资源筹集的效率指的是在资源筹集的过程中,每个负担者对于相同的教育经费分担而自身支付成本最低。显然,从以上教育资源的筹集上就体现出了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和效率难以兼得。其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教育资源的分配强调以机会均等为准则,确保保证每个人都有均等的占有教育资源的机会。教育资源分配的效率则多通过资源配置的结果表现出来。而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现状来看,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总体表现为地区不公平、城乡不公平及区域不公平。因此,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与效率比例也存在着不均衡,这就容易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由此引发更多的社会不公平问题。
2. 教育资源配置结果的公平与效率对比失衡。就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果而言,公平通常更加侧重的是所有教育资源在不同的受教育对象之间的平均分配,这种平均一般是相对于不同受教育对象的需求与实际教育资源的规模对比。而事实上,这种理论上的平均在实际中是很难实现的。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差别、地域差别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政府在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教育之间教育投入出现了巨大差别,这也导致出现了重点学校、城市学校、名牌大学等教育资源分配“宠儿”,极大地影响了教育资源配置结果的公平性。教育资源配置结果中的效率指的是不论采取何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都要使最终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果所得的收益最大化。而按照我国现阶段的教育配置方式来看,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很难得到发挥。这是因为在我国的某些贫困山区、农村等教育资源投入较少的地区连最基本的教育投入都得到保障,因此其根本不能获得教育资源投入所带来的好处,更谈不上发挥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新常态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
教育的“新常态“是与以往任何时期不同的教育发展状态,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更加重视每一个受教育者公平受教育权利的实现,而且要在公平的基础上保证受教育者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这就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上有着更高的要求。
1.教育资源配置应以公平优先。在构建教育“新常态”的过程中,应该秉承以公平为先的原则。
首先,为了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将教育资源的配置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中,由于忽视了教育的公共品性质和非营利性,使得各级教育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通常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均衡。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处理不好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公问题,不仅会阻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而且还会引发其他的社会不公平,破坏教育资源配置的环境,从而影响教育的“新常态”建设。这对当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构建教育“新常态”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落后地区,如贫困山区、农村地区等地民众的教育需求,要给予其更多的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其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教育新常态的本质要求。
其次,教育的公共品性质和非营利性,给传统的以效率作为衡量教育资源配置结果的评价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事实上,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指标由于其主观性较强,往往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难以量化;而且往往一些硬性的量化标准则歪曲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本质,给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估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也导致了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中,应当把公平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2.在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我国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解决教育起点的不公平,并使教育投入向弱势地区适当倾斜,以便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最终通过教育的公平促进效率的提高;以效率的提高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以义务教育为例,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在部分地区义务教育投入上的政策倾斜,使得学龄儿童在实际享受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城市优于农村,重点学校优于普通学校,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这不仅容易导致教育不公平,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教育腐败创造了温床。这就要求政府在教育投入政策上要向教育薄弱地区倾斜,要逐渐加大对贫困山区、边区等落后地区各种教育的扶持力度;引导城乡教师定期轮换,科学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人力资源均衡配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老弱边穷地区的教师地位以及教师待遇。②同时逐步建立开放的教育资源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让教育资源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进行公平分配。
此外,政府在追求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并重的过程中,应加强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制定,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保障教育资源配置的合法途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基于人道主义关怀的教育保障制度,保证弱势群体也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政府应在总结历史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基础上,要对课程内容及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变“城市取向”的课程内容。
〔参 考 文 献〕
〔1〕罗明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常态观〔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12):1-4.
〔2〕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J〕.职业技术,2015,(02):9-11.
〔3〕张力.2014中国教育年度数字解读教育发展新常态〔J〕. 教育现代化.
〔4〕谷满意.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3,(01):37-40.
〔5〕潘光文,吴永胜.论教育公平的路径:教育资源配置市场化〔J〕.教育探索,2012,(11):18-2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