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 刘琼
摘 要:巴恩斯在法国也是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之一,他是唯一一位同时获得法国梅第奇奖和费米娜奖的作家,并先后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学艺术骑士、军官、司令勋章。我国英语文学研究界早就对这位有见地的后现代作家寄予厚望。阮炜在2007年出版的《英国小说研究》中就讨论过巴恩斯的成名作《福楼拜的鹦鹉》。目前对于这位重要的文学家,国内的研究有待更进一步。
关键词:朱利安·巴恩斯 记忆
朱利安·巴恩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巴恩斯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参与《牛津英语辞典》的编纂工作,做过多年的文学编辑和评论家。八十年代他以突破性之作《福楼拜的鹦鹉》入围布克奖决选,跻身英国文坛一流作家之列。此后,获各大文学奖项无数,三进布克奖决选,并于2011年凭借《终结的感觉》赢得大奖,同年获大卫·柯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
巴恩斯执着于一个对个人和集体记忆的思考,他不断地追问“我是谁?”他认为个人身份随着个人记忆的生成而不断地被修正。由于记忆的运作,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理解有所不同。《终结的感觉》是一部记忆之书它既是在回忆中写成,也是对记忆的心理特点的探究。小说主人公在对记忆的挖掘中,自我身份不断地被颠覆,巴恩斯不仅仅关注的是个人记忆究竟是如何运作,在巴恩斯之前的作品《英格兰,英格兰》他还探讨了国家民族记忆的运作,在《十卷半世界史》中,他关注的了人类记忆的运作。巴恩斯探讨了记忆运作的各个层面。
一、个人记忆的运作
在《终结的意义》中主人公托尼在对事实的追寻过程中发现,托尼通过选择性遗忘,构建了自己记忆中温良无害的个人形象。
多年来托尼一直认为好友艾德里恩的死是他自己选择的人生完满。托尼清晰地记得托尼留给验尸官的信中如何解释他的自杀动机“色环凝视一份礼物,却费我辈索取而得;单反有思想之人都有一份达观的责任去神识生命的本事以及随生命附赠的条件;倘若这人决定放弃这份无人索取的礼物,那么,一句这一决定的后果形式,是合乎道德与人性职责的。”但是托尼却遗忘了最重要的一段事实,而且很有可能之一段被他选择性遗忘的经历使其最终走上绝路。多年后从莫妮卡处竟然拿到了一封被自己遗忘的信。读完信,托尼承认简直不敢相信出自自己的手。得知艾德里安和自己的前女友莫妮卡相恋,心胸狭隘妒火中烧的托尼写信给艾德里安,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向两人疯狂诅咒。信中提到一座以无数自杀者跳下结束生命而闻名的桥,也似乎是在恶毒地在诅咒好友的死亡。原来他并非记忆替自己构建的那样温良无害。记忆中前女友莫妮卡以及她的家人对古板傲慢,对他百般羞辱,导致两人的关系难以进展以致分手。随着记忆的唤起,托尼想起莫妮卡也会伴着音乐翩翩起舞娇嗔地倒在恋人怀里,也会贴心地在见面时给恋人带去蛋糕,也曾带上一壶咖啡温柔地和自己并肩坐在河边浪漫地观赏涨潮。而自己竟然是一个在和女友发生关系就仓皇分手,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懦夫。
二、民族记忆的运作
小说《英格兰,英格兰》讲述了女主人公马萨阿的童年是不幸福的,父亲抛弃了母亲和自己,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但她在一级中仍然不断地寻求真实的身份,寻求爱和幸福。她一边发掘记忆,回想有父亲陪伴的完满的童年,一边又在质疑一级的可靠性,认为记忆有“不纯正性”和“腐蚀性”。这里巴恩斯其实是在个人记忆和民族记忆之间打比方,马萨阿意识到知己对童年的记忆就像是国家记载历史一样,绝不是简单的记忆过去,而且是现在得以存在的理由。马萨阿的童年记忆其实是为小说关键的第二部分做铺垫,将马萨阿的个人记忆引申到国家民族记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的记忆,历史绝非纯粹和客观的过去,而是另当下个人身份和民族身份得以存在的理由,所以,民族记忆是具有欺骗性的,民族身份的确定性是令人怀疑的。小说的第二部分,巴恩斯对民族记忆如何运作,通过比特曼·杰克爵士为了展现英格兰民族性的公园的建设项目中,通过隐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成年的马萨阿受雇于杰克爵士在项目组担任顾问,在怀特岛上建一座体现英格兰民族本质的主题公园“英格兰,英格兰”。英国早已失去了历史上称霸世界的荣耀,但英国却仍自顾自地陶醉在源远流长,瑰丽灿烂的历史中。杰克爵士或者所英国民族的企图以建一个不同于现实的国家,试图以怀旧的方式利用历史文化名胜把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兜售出去,来实现对自己所期待的民族身份进行肯定。
杰克爵士先在世界范围内做民意调查,以期确定其他民族认为最能体现英格兰本质的50项,比如英国皇室家庭,奥斯丁故居,大本钟,白金汉宫,绿林好汉,如虚伪,刻板等。项目组有选择性地删除了不利于展现民族正面形象的条目,保留了正面的条目,并在岛上复制。对于家喻户晓的传说也被主管地重构,比如,绿林好汉的性取向被质疑,为了讨好同性恋游客,项目组再重现历史的同时随意地篡改历史,目只为迎合当下游客的口味,历史的真相并不重要。游客们宁愿参观模拟的历史,而不愿意去真实的古迹去体验。主题公园通过“挪用,简化历史,重构了后现代消费时代的英格兰民族身份”。
三、人类记忆的运作
朱利安·巴恩斯在小说《十卷半世界史》中在用后现代主义手法对人类历史时间和深化传话的片段进行加工,在“颠覆和边缘化人类传统文明史”的同时更深层次地探讨了整个人类的记忆运作。
以世界史的名义,巴恩斯构建了一个以不同体裁组合成的寓言故事集。其中10章在讲故事,有的是书信体,有的是意识流,有的是文艺评论,甚至是庭审记录。这10章故事中存在一个连贯的隐喻,即诺亚方舟以及他的变体如旅游船,海滩后的木筏,教堂等。第1章偷渡客,以方舟上蛀虫的口吻描述了从建造方舟、筛选登陆方舟的动物、大洪水、方舟生活、直至洪水结束人和动物离开方舟的整个过程。巴恩斯借助偷渡客蛀虫的视角,讲述关于方舟荒诞不经的一切,老挪亚,他的儿子们,方舟上的动物们,甚至包括制造大洪水并警示挪亚的上帝。诺亚是个老酒鬼,上帝是个暴君,诺亚挖空心思讨好他得上帝,其它的一概不在乎。他们说,诺亚在动物们那里举行了选拔赛,优胜者上方舟,诺亚把动物们分成洁净的和不洁的,前者每种上7只,后者上一对,前者没种多出来的5只作为航行中的食物。他们说,有一些物种根本不让上方舟,只能偷渡,像他们自己,他们说尽了偷渡过程的艰难。巴恩斯将教堂比作人们宗教信仰的诺亚方舟,虚构了一场居民和虫子之间的法律纠纷,对宗教的作用和神圣权利提出质疑。小说中正在布道的主教应为座椅被虫子损坏而受伤,人们主张进行严厉的审批,并把他们逐出教会。这个情节看似荒诞,但有其深刻的寓意。巴恩斯在思考,人类利用掌握的话语权在自己把持的法庭上对其他物种肆意裁决,是极其自私荒诞的。同样,掌握话语权的人,虚构了诺亚方舟的故事,而掩盖了处于弱势的像偷渡客眼中看到的历史真实。从人类文明的源头开始,巴恩斯就开始对人类历史这一宏大叙事边缘化。巴恩斯故意打乱历史事件的顺利并跳跃着讲述历史,精心选择了似乎是细枝末节来跟历史书籍上的所谓重大事件作对,折射出巴恩斯对宏大人类历史的嘲讽。
正如罗斯·普尔所说记忆并不简单地“传达过去的信息”,它还“传承着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记忆就是“错误的历史”,它更像是“第一人称书写的历史”,记忆的功能在于“告知今人过去的责任”。即便记忆,历史是不确定的,我们仍应该坚定地追求真实的希望,发现错误勇于承担责任,就像《终结的感觉》中的托尼一样,要有追寻真实的勇气,并为自己的行为忏悔,顿悟,坚定承担责任的勇气。不光个人,国家,整个人类亦如此。
参考文献
[1] 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意义[M].郭国良,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2:63.
[2] 罗媛.历史反思与身份追寻[J].国别文学研究,2010(1):105-114.
[3] 罗小云.震荡的余波——巴恩斯小说《十卷半世界史》中的权利话语[J].外语研究,2007(3):98-102.
[4] 翟世镜.当代英国小说家作品特色[J].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3:173-183.
[5] 曾艳兵.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