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分析及建议

2015-05-30 01:11:47胡妍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金融产品创新

胡妍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在农村金融的改革中取得很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本文通过对我国的农村金融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在农村金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农村金融改革 金融产品 创新

农村金融作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在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是以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而逐步推进的,对农村金融的认识和理解也在改革中进一步得到深化。总结农村金融改革30年的实践经验,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不足

(一)农村金融机构相对较少

我国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级别。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等)可以这么说,三级的结构在现今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已经不能适应,并且在大部分农业经济中,第三层级担当着主角的角色,也就是地方性农村金融。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在支持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现在存在着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银行“撤乡进城”其意思就是银行撤离农村的乡镇,把网点设立到发达的城市,把本应该专项发展农业的资金投向了城市;银行还通过自身的存储业务,吸收了广大农村的资金,而这些资金从农村抽离之后,银行的逐利性使得其把资金通过信贷方式,发放出去,这就形成现在我国的普遍现象,农村金融机构不农村,其实质不是在服务农村金融,相反是在蚕食本来就很脆弱的农村经济,从而造成了现在的严重的“贫富分化,地区发展不平衡”。

(二)农村金融产品较少

虽然我国的金融产品种类已经基本达到了国际平均水平,但是对于农村金融而言,与其相应的金融产品少之又少,地方的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缺失尤为突出。在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中,除了一般性的存贷业务,以及少量的保险业务,其他的金融产品几乎没有,比如基金,债券等,期间存在着很大的金融空白,即使银行拥有这些业务,但对于广大农民朋友而言,真正愿意购买的少之又少。这也就反应了这一问题,没有一系列有效地金融产品能够在农村金融中发展。因此农村金融产品的缺失与单一,已经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无法让农民朋友拥有通过银行等机构投资获利的机会,这一问题的突出,很难满足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三)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金融服务水平低,这不仅仅在农村金融方面突出,同时也是我国的全国性的金融问题。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关,金融机构服务网点设立较少。这就造成了金融服务不到位,存在盲点,盲区,也就造成了集中办理银行业务的窘境。人口十几亿,而金融机构相对较少,在这么一个庞大的基数面前,由于需求太大,从业人员以及机构设立方面都无法及时的跟上,所以每次我们的银行里面总是坐满了焦急等待的客户,以及焦头烂额的业务人员,使得在服务水平上和效率上都大大折扣。其实这就是供需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结果。同时也存在业务人员服务意识的缺失,并且客户的金融知识一般较少。这些不仅仅是金融机构自身的问题,同时也反应了农民的金融知识不足,同时也从侧面体现出对广大农民朋友的金融知识的普及还有待加强。

(四)农民贷款难,贫困户贷款更难

借款环节偏多,难以适应农村实际。现如今虽然国家在贷款方面降低了门槛,可是对于很多村镇银行而言,如果不进行严格的审核,抵押,担保流程,很容易提高自身的贷款风险。但是在经过了这么多繁琐的审查机制之后,农民所需要的救命钱,此时已为时已晚。审查效率不高,耽搁农时,耽误农事,最终农民增收困难,没有收入何谈经济发展。农民贷款难往往是由于信用体系的构建不完善和没有抵押物。在现行的贷款机制中,抵押贷款很普遍,但是对于农民而言,一亩三分地不能用于贷款,而住房宅基地也不能用于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往往是最常见的,但是如果有人愿意担保,农民还不如直接向担保人借取资金,这就催生了农村非正规的信贷关系,以及一系列地下钱庄,高利贷等非法金融行为的产生。

(五)风险控制亟需转化

对于一个金融机构而言,基本的的风险控制已经毋庸置疑,很多银行也是不断的通过自身的尝试,把风险降低,保证自身的安全。可是我们的很多银行仅仅只是从自身方面加强风险的控制,最简单的便是提高贷款门槛,提高担保抵押等等,很显然,这不适应于我们的农村金融,农民本来就属于比较弱势的群体,其经济实力也相对较弱。银行在加强自身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就把这一群体过滤掉了,这也是为什么农民存在贷款难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农村金融机构把钱转向城市的原因之一。虽然银监会颁布了一些指导性的文件,但是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但是对于村镇银行的具体监管内容还不完善,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村镇银行监督体系,缺乏法律规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国际金融报》中指出“其实在以往农村金融体系创新中,我们发现很多金融机构存在监管套利的嫌疑”这深深的反应了在机构内部由于监管的缺失和不完善,導致很多地方出现漏洞,这就构成了很大的金融风险。这也就是缺乏一种外部的法律监督,和内部有效地监管机制。

(六)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发展迅速

民间的借贷行为活跃,地下钱庄盛行。民间融资行为的出现,归根结底,主要是由于其便利性,能够很快的解决现金问题。这都是由于银行的借贷环节过多,流程繁杂,使得很多潜在客户由于不能提供有效地担保或者抵押,或者是无法等待金融机构繁杂的审核时间,从而把借款人转向了放高利贷者,有数据显示,全国的民间借贷金额己达数万亿,地下钱庄的放贷行为,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这对农村金融的改革存在着很大的危害。

二、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一)农村的金融机构的架构改革

在建立自身完备的农村金融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体制的改革创新。首先,减少金融抑制,放松或者放开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通过设立更多的银行,特别是面向中低端客户的小银行。比如创办农协或者农村资金互助组;其次,通过立法规范农村的金融秩序;再次,农村金融机构其资金必须保证是用于农村事业发展,做到职能明确化。

(二)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的改善

第一,国家方面,特别是银监会,放宽市场准入,减少金融抑制,尝试金融自由化。通过此举可以设立更多的金融机构,设立更多的服务网点,增加金融服务的供给,从而分化过多的客户需求,减轻银行压力。第二,金融机构自身方面,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和强化追踪,保证职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的效率;强化业务人员的服务意思和素质;定期开展金融知识的普及活动,想农户宣传一些基本的金融知识。第三,农民或者其他客户,应该也从自身出发,积极学习金融知识,减少在办理业务过程中的麻烦和困难。

(三)简化贷款审核流程

首先,金融机构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好信用评级,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机制,避免过多的审核机制,耽搁农时,耽误农事,最终农民增收困难,没有收入何谈经济发展。其次,业务创新,比如开展联保贷款,农户和农村企业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减少困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担保的问题,大大促进自身贷款业务的发展。因此便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信贷环境,实现了双赢。

(四)加强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建设

广大农民在进行耕种或者养殖中,由于农业的特性,一般都需要较长的过程,农民无法预计未知的市场行情,以及其他的潜在风险,因此农业本来就具有很大的风险。可以发展保险事业,对农户、农民甚至银行金融本身进行保险,这样就可以保证信贷双方的风险控制。

(五)风险控制的改革与强化

首先,把部门的分工规划清楚,从机构内部进行改革。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把制定,執行和监督的各部门分开,避免内部的监督漏洞。其次,对于外部的贷款风险,可以通过建立农村信用管理体系,突出表现为信用户到信用村,信用乡镇的模式,建立农户贷款经济档案,量化信用指标,信用评级。其次是进行联保贷款,联户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和降低坏账风险。再次,可以开展新型的抵押模式,比如农机抵押等等,林权抵押等。

(六)业务的创新

银行应该考虑积极融资,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管理机制,强强联手,强弱联手,壮大自己。拓展更宽更深业务.除了服对于一个农村机构而言要想做大做强,肯定需要有自身的特色,开展一系列的新型的业务,理财产品的开发和购买,帮助农民朋友在银行除了一般的信贷,资金结算业务之外,还能够购买理财产品,这样既保障了农民的投资安全,又提高了银行本身的业务量和资金额,再一次实现了双赢。

猜你喜欢
金融产品创新
新形势下高校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多维视角分析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23:56:55
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理财
财会学习(2016年23期)2017-01-07 18:05:00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策略研究
大经贸(2016年11期)2017-01-06 21:44:01
龙井市积极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思考
商(2016年17期)2016-06-06 08:45:07
大学生出国金融产品市场调查及营销策略研究
财税月刊(2016年3期)2016-06-01 1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