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侗族被誉为“歌"的民族,侗乡被称为“歌的家乡”。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奇葩,在我国民族音乐领域散发着熠熠的光芒。 “饭养身,歌养心”既是侗族人民喜歌的表现,也是侗族大歌的文化根基。
【关键词】侗族大歌;歌养心饭养身;音乐特质
侗族人民喜欢唱歌,喜欢用歌声表达情感,歌声是人与人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感情,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是人们修养心性、慰藉心灵的特有工具。他们劳动以歌鼓劲、求偶以歌为媒,宴饮以歌助兴,对友以歌传情,对父母长辈以歌表崇敬,对幼以歌施教等等。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无事不歌,无处不歌,这就是侗族文化的特质所在。①
侗族被誉为“歌”的民族,侗乡被称为“歌的家乡”。“饭养命,歌养心,饿饭饿得眼发昏,还要唱首歌来调节精神。”②“饭养身,歌养心”就是侗族人民喜歌爱戏的表现。由于长期受歌的影响,“唱歌”“听歌”成了侗族人民的审美习惯。“歌养心、饭养身”是侗族大歌的文化根基。在同胞们心目中,吃饭与唱歌同等重要,因为歌有“养心”的作用。侗歌何以由实用很快就过渡到审美呢?这里还可以从音乐的生理心理作用方面去解释。音乐是侗族民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它作为一种物理能量传入体内,可引起人体细胞的和谐的同步共鸣,使人体的各种系统的运动处于有序状态,从而消除生理、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状态,提高应激能力,以达到怡情悦性、调节精神的作用。
侗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里是侗歌的海洋,被世人盛赞为歌的海洋,黄岗侗族大歌世代传下来的格言是“饭养身、歌养心”。这一理念造就了侗族大歌的存在和发展,侗族人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会唱歌,所以他们说“汉家有读不完的书,侗家有唱不完的歌”:
不种田地无法把命来养活,
不唱山歌日子怎么过。
饭养身子 歌养心,
活路要做也要唱山歌。
这首侗歌把侗族人们对歌唱的重视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地体现了侗族人民的一种观念:即“饭养身,歌养心”。生活需要食品来维持代谢,生活同样需要歌唱,歌唱是精神生活,也是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在侗族人眼里,唱歌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丰富精神生活,更是一切社会生活活动的工具。没有歌唱就没有侗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侗族人民的衣食住行无不和侗族大歌密切聯系。歌唱不属于少数人,是整个侗族的村民。侗族人们没有把歌唱作为一种艺术,也没有把唱歌作为一种牟利的手段,而是把歌唱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们把歌唱和吃饭一起来对待就不奇怪了。
唱歌,对于侗家人来说是片刻也不能没有的,就和吃饭一样常常陪伴。侗族人把唱歌和吃饭一样看成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把歌唱作为影响心灵的精神食粮,一刻都不能没有,须臾不可离开,成为侗族同胞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造就了侗族大歌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得到了经久的流传。所以侗族谚语说:“汉人有文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侗族的歌就是侗族的文字、就是侗族的文化,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用大歌来表现和实现。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有语言但是没有文字,因此侗族将歌唱的内容作为文字而代代相传。
侗族是一个爱歌、善歌的民族,侗族民歌是侗家心上的一颗明珠。如果你到侗家做客,他们会以优美动听的歌声为你接风洗尘。当你在侗乡住下,你便会发现这里是一片无垠的歌海。
侗家爱唱歌,
歌漫千山万条河。
琵琶弹断穷苦树,
木叶吹绿万重坡。③
侗族民歌与侗族人民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哪里有侗家,哪里就有歌声。组织群众、教育人民,侗家要唱古歌、礼俗歌、父母歌、苦情歌;村寨交往,侗家要唱拦路歌、开路歌、迎客歌;节日盛会,侗家要唱开堂歌、耶歌、大歌;上山种地,侗家要唱山歌、河边歌、木叶歌;婚姻嫁娶,侗家要唱酒歌、哭嫁歌;青年男女交往,侗家又唱起了情人歌、失恋歌、单身歌;儿童逗趣,侗家还要唱儿歌、谜歌;就连讨米讨油,还要唱讨米歌、讨油歌。侗族民歌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凡是要说话的地方,都可以用歌来代替。真可谓无处不歌,无人不唱。即便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他们也忘不了唱歌。
侗族人民把劳动、吃饭、唱歌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他们把“养命”的物质生产劳动看作美的行为。同时也把“养心”的唱歌、学歌作为必不可少的审美活动,他们不仅要吃饱穿暖,而且还要娱乐、要审美、要吸取精神食粮。他们认识到侗歌的实用价值的同时也逐步地从实践中体会到了民歌的“养心”作用。
有的侗胞甚至认为“谁不唱歌就像凋谢了的花朵干枯枯,我常唱歌赢得天性活生生”。在黄岗村寨还有一首《歌催老》唱的是“青春年少的时候,我们同唱大歌,如今已成老人嗓音放不出。青春年少时,双臂有力牙整齐,如今风烛残年,耳聋眼瞎,快要到尽头。耳聋眼瞎,坐也做不久,牙落嘴扁,难识真面目。面目改变心伤感,青春已逝留给后人玩。”歌词中讲述了人到老年的一种忧伤的心境。侗家人的一生,是在歌声中度过的一生,是与歌相伴的一生。
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侗族的文化、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靠优美的歌声代代相传。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极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侗族大歌以它真挚的感情、含蓄的格调、绚丽的风姿、优美的旋律扣开人们的心扉,深入侗族人民的心田。在侗乡那一领众和的多声部侗族大歌和谐流畅,配合默契,节奏自然,缓急有序,时如潺潺流水沁人肺腑,令人心旷神怡;时如鸟叫蝉鸣,争相应和,拨动着人们欢快的心曲。这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品。侗族大歌的流传和发展与本民族深厚的音乐基础密不可分,演唱中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极其运用多声部的艺术手法成为侗族民族文化的经典,侗族大歌的曲调塑造出了举世无双的艺术形式,侗族人用歌声表现生活中的一切,歌颂真善美。侗族大歌以叙事诠释爱情,表现自然、社会生活、历史场景等为内容,他们用歌声诠释他们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表现了侗族对于生活的执着与热爱。
注释:
①参见陆中午,吴炳生.侗歌大观[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7-28.
②朱慧珍搜集整理.从江石庭章(侗族)唱.
③杨通山,等编.侗族民歌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351.
参考文献
[1]杨通山.侗族民歌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351.
作者简介:刘明珠(1979—),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湖南省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任教,讲师。
北方音乐2015年9期